論壇摘要
 
試析武當道教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意義

  時間:2005-05-19 14:59    來源:     
 
 

作者:王秀英 武漢大學社會科學部 

  關鍵詞:道教文化  構建   和諧社會    意義

  摘  要:文章從五個方面分析了武當道教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意義:一是道教文化中“重人貴生”思想對建設“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借鑒作用;二是道教文化中“抱樸守真”的價值取向對建設“公平、正義”和諧社會的積極影響;三是道教文化中“濟世利人”的社會責任感對建設讓人們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的和諧社會的有著積極的教育引導作用;四是道教文化中“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行為原則是建設“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和諧社會要仿傚的;五是道教文化中“性命雙修、崇儉抑奢”的思想觀念是要建設使人們“身心健康、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值得宣傳推廣的。總之,和諧社會一定是法治社會,是一個能夠容納矛盾並且能夠解決矛盾能力的社會,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社會。

  武當山是我國道教的名山聖地,在千百年的宗教史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而武當道教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與華夏民族思想文化及其命運息息相關,她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道教文化對人們的影響可以説是根深蒂固的,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道教文化中的精華,如崇尚自然、強調和諧、性命雙修、崇儉抑奢等思想和觀念,對我們黨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有其現實的借鑒作用和深遠的積極影響。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既與十六大的思想一脈相承,又根據實踐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賦予了它新的內涵。什麼是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社會的各種要素和關係相互融洽的社會,這是一個內涵相當豐富的概念。它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多重關係,涵蓋了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要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從各個方面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既要努力發展經濟,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準,不斷增強社會和諧的物質基礎,又要倡導社會公共道德,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營造團結合作的社會氛圍以及和睦相處的人際環境,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而道教文化中的“道”,內可以修身延命,外可以治國佐世,二者合在一起就是通過自我修煉的方式,來提升自我達到天下之治的目的。道教的這種思想也正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必需的。本文試在這些方面進行粗淺的探討。

  一、要建設“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就要借鑒道教文化中“重人貴生”的思想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要特徵就是要“以人為本”,這不僅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而且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得到不斷提高,形成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實現全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使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而道教是以“重人貴生”為重要特徵的,不主張人們離棄社會生活而修道。道教中人始終認為,“仙道”不離“人道”,“全人道”是“修仙道”的基礎。這就是説,只有很好地履行做人的社會責任,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才談得上修仙證道。信奉道教,重要的是將道教的精神、道教的智慧貫徹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修道、行道。古人云:“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就是説要在世間而超世間,不離生活而又昇華生活。立足於生活,融入于生活,服務社會,利益人群,這既是道教的優良傳統,也是道教文化在建設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根本途徑。

  在現代社會中,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首要任務,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也是對人的思想道德、理想信仰的教育,在此我們可以借鑒道教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和觀念,引導人們自我約束、積極向上、積德行善等傳統美德的發揚。道教信仰永恒的大道,認為道既是宇宙的根源,也是宇宙的終極存在者。每一個人都稟道而生,只要遵循道教的教義,積極地修煉,最終將成仙得道,進入永恒、自由的理想境界。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解決了蕓蕓眾生的終極關懷問題,吸引了古往今來無數的人們為之奮鬥、為之獻身。成仙得道的信仰不僅使人們明確了人生的努力方向,而且使人們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

  雖然我們不要成仙得道,但人生在世,生死無常,人生的價值何在?生命的理想歸宿是什麼?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面對和回答。而道教的這種生活態度非常值得我們借鑒:一是人生在世,生活要有方向、有目標、有信仰,生活才有意義、行動才有幹勁、人生才有動力。沒有信仰的人生,只能是渾渾噩噩的人生,現在就連做生意都是這樣,河南有名的南街村實行的是“外圓內方”的治村方針,很多外商都願意投資南街村,為什麼?用外商的一句話就是“有信仰的人值得信賴”。二是一個人有了方向、目標和信仰,還要有一種鍥而不捨、兢兢業業、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特別是現在,我國已進入社會矛盾的多發期,此期間,我國經濟轉型兼具雙重使命,即從前現代性向現代性的轉變和由舊式現代性向新型現代性的轉變,多種因素同時共存,相互交織,形成了種種複雜的社會效應。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産黨一再強調,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提高自己的領導水準和執政水準、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正確處理各種不諧調因素,帶領全國人民建立“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中國共産黨一直把對和諧社會的追求作為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理想社會,也是包括中國共産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為此,黨中央提出了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帶領全國人民奔小康,實現和諧社會不斷發展的宏偉目標。作為我們各級政府和領導,為了我們共産黨人的信仰和目標,要積極研究和宣傳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包括道教文化,採取多種形式和措施教育人民,使人們都能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崇尚美德,利益他人,都能為和諧社會的建設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

  二、要建設“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就要吸納道教文化中“抱樸守真”的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把公平和正義作為核心價值取向的社會,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和諧社會保證社會成員都能夠享有大致相同的發展機會,保證他們都能夠接受教育,都能夠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社會生活,都能夠依靠法律和制度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形成合理、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形成講誠信、講道德、講法制、講秩序的道德風尚和行為規範。
 
  道教中的“抱樸守真”即固守人的善良、純樸自然的本性,反對人性的扭曲和異化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抱樸守真”意味著誠實不欺,敢講真話,不媚上,不騙下,不弄虛作假;意味著堅守節操,不隨波逐流,不朝三暮四;意味著以誠待人,不矯揉造作,不口是心非。可見,“抱樸守真”是人的多種美德的總合。只有抱樸守真,才能消除人與人之間各種人為的障礙,形成一種和諧融洽的人際環境,這樣才能更好地表現和發揮人的價值,促進社會的有序發展。只有抱樸守真,才能獲得恬靜曠達的心境,養成淡泊名利灑脫開闊的胸懷。如果人人都能真正做到抱樸守真,那末就能營造一個太平盛世的和諧社會。我們追求和諧,是因為現在社會有不和諧的一面,有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存在,有阻礙和諧社會建設的矛盾衝突或風險因素存在。

  目前,中國社會就存在著三大突出的矛盾:一是社會財富分配方面的矛盾;二是教育機會的不平等;三是存在著不爭當的市場競爭。如《民主與法制》今年第六期刊登的一篇報道:“一位打工仔在為本企業銷售産品時,為了多賺錢,私自以本單位的名義偷偷給別的企業銷售産品,使所在企業蒙受慘重損失。2004年10月,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打工仔賠償老闆三百四十五萬五千余元經濟損失,從而形成了全國最大‘跳糟賠償案’”。這是一起典型的案例,不管是打工仔,還是打工仔代售産品的那家企業,都是缺乏道德、損人利己的表現。作為打工仔不守本企業的信用,弄虛作假,造成本企業的重大經濟損失;作為打工仔代售産品的那家企業,就不是公平、正義、合理的競爭;作為購買此産品(通信電纜、光纖光纜)的消費企業,花了同樣的錢沒有得到同樣品質的産品,上了當受了騙,更重要的是使用了劣質産品,給廣大用戶造成的不僅是經濟損失,而且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嚴重地污染了人們的精神環境。因此此案的判決意義很大,遠遠超出了案件本身,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或企業怎樣制定相關法律制度規範人才流動和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啟示作用和深遠影響。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開放和發展,市場更加活躍,人才流動日益頻繁。而市場經濟又是信用經濟,是講究理性和遵諾守信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按規則和秩序進行。從個人的角度看,任何一種職業選擇都包含一定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成分,它並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種社會行為,即對個人和社會都要承擔相應責任。作為企事業單位的行為,某種程度上更代表了社會行為,因此公平、正義是最起碼的行為準則。

  三、要建設“聰明才智充分發揮”的和諧社會就要學習道教文化中“濟世利人”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創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的社會。和諧社會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表現在一切積極因素得到最廣泛最充分的調動,人的創造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和展示,社會的開放性和競爭的活力在政策上、制度上得到保證,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援、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目前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要實現這樣的社會,可以説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而道教文化中“度人”和“濟世利人”思想非常有利於引導人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無私奉獻等道德風尚的形成,更有助於我們和諧社會的建設和人們聰明才智的充分發揮。

  道教經典《度人經》有一句口號“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就是要求道教信徒不僅要“度己”,而且要擔負起“度人”的社會責任。度人的方式很多,如以我之德行去感化人,以我之能力去幫助人,以我之學識去教導人,以我之宗教修持為大眾服務等等。人只有積極地為社會做貢獻,才能功德圓滿,名登仙籍。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會受到各種社會關係的制約。社會和諧有序,個人才會有美好的人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處理好各種社會關係呢?道教提出,每個人都應該具有慈愛之心,要仁慈、友善地對待他人,要樂人之成,憫人之苦,濟人之危。“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忌,言無華綺,口無惡聲”(《度人經》)。道教對人際關係的理想境界的描述是“齊同慈愛,異骨成親” (《度人經》),即所有的人,不分親疏,都互相仁慈友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就像親兄妹那樣親密,相互關懷。由此可見,如果世上的每個人都能遵循道教仙聖的教導,世界一定會是和平、安寧、充滿了陽光,充滿了愛。

  但是,正因為世上有不安寧的因素,才影響人們聰明才智的充分發揮。據《民主與法制》今年第六期上刊登的一篇短文,題目是“春節晚會中權與法的鬥爭”,文中講的是有兩位著名小品演員,因1999年有一國際電視總公司的侵權行為被法院判決這個公司賠償兩位演員33.3萬元的經濟損失。但此後,這兩位演員便在春節晚會上銷聲匿跡,在央視其他節目中也極少露面。因此有人指責央視臺胸懷狹窄,不夠大度;也有人認為,雖然法律支援了這兩位演員,但央視臺掌握著傳播大權,殺雞是給猴子看。文章中指出,這兩位演員無緣春節晚會,從本質上反映著權與法的鬥爭,在強調依法治國的今天,這種“以權制法”的現象的確令人深思,更何況,媒體傳播權是一種社會公器,而非一種壟斷資源。文章最後還指出,近來,聽説央視有意和這兩位演員修好,邀請他們重返春節晚會,希望這樣的傳言能最終成真,因為如此才能體現出尊重法治的思想境界,也才符合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另外,道教追求的是永駐“彼岸”,但並不意味著其放棄“此岸”的現實世界。道教主張“出世”應與“入世”相結合,也就是説“人道”乃“仙道之階”,這就是説人應先做個好人,然後才能入道成仙。這體現了一種強烈的“濟世”精神。而這種“濟世”精神,對於現實社會的發展進步,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由此使我想到了全國政協的委員們,他們才是“濟世利人”的代表。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凸現出反映社情民意的提案漸成大勢。委員們關注的熱點更多地集中在“民生”問題上,比如懲治腐敗、農民工地位、對困難群體的人文關懷、礦工生命安全、縮小收入差距、擴大就業與社會保障、房屋拆遷與城鎮居民的安置、促進農民增收等,這些都是關係到國家前途、百姓冷暖安危的大事,也是影響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但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的黨和各級政府正在積極採取措施: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開展“三下鄉”活動,評選文明社區活動,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逐步解決社會矛盾和利益衝突,防範社會危機的産生和不安定因素的擴大。此外,我們建議:利用各種渠道和方式,宣傳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如道教文化中的精華,引導人們放眼於廣闊無垠的天地自然和歷史長河之中去思考,引導人們從一時一事的是非、得失、榮辱中超脫出來,不因豐厚的物質生活而歡悅,也不因貧賤簡陋的處境而憂慮;不為個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也不因為個人的不遇而情緒波動、怨天尤人,始終如一地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奮鬥。道教的這種思想能夠引導人們冷靜地面對曲折的人生,勇敢地承受無法避免的挫折和磨難,從而保持心理的平衡,確立健康的人格。無論人生的失敗者還是成功者,都可憑藉她詩意地生活在這大地上。可以説,道教的這種思想在當今社會裏對化解各種矛盾,平衡人們的心理、減少社會不和諧因素等方面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對我們各項工作的開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要建設“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和諧社會就要仿傚道教文化中“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行為原則。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裏,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健全,全民法律素質不斷提高,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得以發揚,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生活得到凈化。依法治國基本方針得到全面落實,社會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不斷創新,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人民內部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為使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和諧社會的儘早到來,我們還是要順應自然,按社會發展的規律辦事,即審時度勢,順應事物發展的本性,不強作妄為。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制定出每一階段的適應當時需要的又切合實際的方針政策及管理規範。每一個人,從領導者到普通老百姓,只有當他的行為順應時勢,順應民心,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才能取得成功。否則就是蠻幹和盲動,不管付出多少努力,都會失敗。中國共産黨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典範,在前不久剛剛落下帷幕的全國人代會上,涉及到對農民宅基地難以取捨問題的物權法並未如期完成。再早些時候,與公民權益息息相關的治安管理處罰法陷入僵局,力圖推進國企改革的破産法因下崗職工權益問題而懸而未決……一些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的、基本的立法紛紛擱淺,已構成了被人們稱之為立法史上罕見的“立法緩行”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至少説明瞭以下兩點:一是隨著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立法正在走向攻尖階段。以上這些問題都觸及到了社會熱點和改革焦點,大大地增加了立法的難度,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謹慎決斷,立法緩行,是順其事物發展的規律的,是對國家和人民負責的一種立法態度;二是立法緩行現象也表明瞭這樣一種趨勢,對於立法目標、立法功能、立法速度等等,我們開始有了更為理性的認識,丟棄了那種“有法總比沒法強”的立法觀念,凸現出人權意識的日益彰顯和法治理念的不斷提升,這正説明瞭我們的立法從數量型轉向了品質型,走上了和諧社會的立法之道。在新世紀裏,我們黨不僅制定有長遠目標、中期規劃,還有短期計劃,一年安排,並根據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要求,不斷地開拓創新、與時俱進。

  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有機的同構互感整體。人必須依賴自然界而生存,故人應當愛護自然,保持與自然界的和諧關係。《陰符經》説:“自然之道不可違”。人們應充分認識自然界的規律,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危害人類自身。道教主張對宇宙萬物施以仁慈的愛心,主張尊重自然界萬物的屬性,讓宇宙萬物自足其性,自然得到發展,而不加干涉。在道教看來,人和萬物之間存在因果報應關係,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於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質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更加完美為目標。看!道教的目標和我們的理想是多麼的一致。當今社會的發展也需要我們遵循歷史前進的規律,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法規,約束那些不遵守規律的思想和行為,否則,你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或道德的譴責或人們的唾棄。再看道教的標誌“太極圖”,它反映了什麼規律?為什麼這頭會出現陰魚尾?而對應的那邊就出現了陽魚頭,陽魚由尾到大,由小變大,大到一定程度,必然會陽極生陰。因為有前面的因,所以才有後面的果,這就是因果律。任何事情都有因果關係,只注意事物的果而不去找它的因,就難以把握事物的全貌,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今天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在不斷發生變化,需要建章立制時,我們就要科學地分析現狀、全面地看待問題,防止一種傾向掩蓋著另一種傾向,這樣大到國家的方針政策,小到社區群眾的居民守則,都能在管理有序的環境裏和諧自然地發展。道教這種順應自然的思想可以説是從宇宙自然和社會歷史不斷發展的深刻洞察中總結出來的,因此不管在什麼時代,她都始終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五、要建設使人們“身心健康、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就要宣傳推廣道教文化中“性命雙修、崇儉抑奢”的思想觀念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們安居樂業、生活富裕、身體健康、社會保障健全的社會。目前隨著人們物質水準的不斷提高,期望長壽和更為豐富的精神生活很自然地成為大多數人的共同追求。因此,道教醫學、道教養生、道教功法等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值得大力發掘的瑰寶。這些對構建和諧社會以及現代人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的影響和啟迪都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道教可以説有比較完整系統的養生思想,值得現代人認真挖掘。道教基於形神統一的生命觀,提出性命雙修的養生原則。性指心性,命指身體。性命雙修就是既要通過身體鍛鍊優化人的生理功能,又要通過心性修養凈化人的靈魂。這與西方養生學只注意飲食衛生和身體鍛鍊是完全不同的。道教的養生學是整個人生修養方法,借這個方法去達到“天人合一”、“道我一體”的人生最高境界。道教性命雙修的養生方法對於現代人保持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極大的借鑒價值。道教的命功涵蓋了當今人們練習氣功的絕大部分功法。道教的性功即心理控制方法,類似于現代醫學中的心理療法。放眼當今商品化社會,競爭激烈,令人心理緊張,情緒焦慮,心理病人數量逐步增加,如果學習借鑒推廣道教的心理控制,可以緩解個人的焦慮情緒,減輕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促進聰明才智的充分發揮和心理健康的穩步發展。

  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也是道教的傳統美德。可是,在現代社會中,不少人踏入了消費的誤區,以奢華擺闊為榮耀,以揮霍享樂為瀟灑,以節儉樸素為寒酸,這種價值觀念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導致一些人盲目攀比,超前消費,為此債臺高築;一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揮霍而不擇手段,或盜竊搶劫,或利用職權貪污受賄等等,這些不良現象在現今社會上時有發生。今天,我們應該多學習老子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教導,樹立適度消費的觀念,繼續發揚道教的崇儉抑奢思想,在消費活動中,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從;多一些實在,少一些虛華;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縱。

  日常生活中,流傳有這樣一句話:健康是福。也就是説,一個人除了心理健康外,身體也要健康。鍛鍊身體有各種形式,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廣泛知名度的就是道家的太極拳,它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而且還是一項有益於人們休閒娛樂的文體活動。道家的太極拳,如武當太乙逍遙拳、武當密傳太極拳、武當純陽拳、武當養氣療傷功等都值得我們進一步開發、研究、宣傳、推廣。在養生方面,道家的“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的生活信條也值得我們大力提倡。武當山不僅是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而且也是一座天然的醫藥寶庫。這裡除了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417種中草藥外,還生長著很多稀有的珍貴藥材,加上道人上千年的潛心研究,武當山的道教醫藥遺産也十分豐富。近年來,武當山研製出瀕臨失傳的道家太極養生茶就應該廣泛地進行宣傳、推廣。

  歷史是前進的,社會是發展的,對21世紀道教文化的發展前景我們充滿信心。學術界要對道教文化進行視野更加開闊的多方位的研究。雖然過去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與道教文化的歷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相比,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遠遠不夠。如道教文學藝術、道教歷史、道教自然科學、道教建築、道教音樂、道教哲學思想、道教環保意識等等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研究要以更加客觀的視野,站在新的高度,開拓更多的研究領域,還要加強與道教界及國外學者的相互交流,使道教更好地走向世界,為人類的文明進步,為我國和諧社會的早日實現作出應有的貢獻。
目前構建和諧社會已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不僅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而且也受到百姓的廣泛認可。其實,和諧社會就是地地道道的法治社會,就是要依靠法律制度來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來保障和諧社會的實現,利用各種方式和措施引導全社會公民遵守這個法律,維護和諧的氣氛。換句話説,我們的法律健全了,人人遵守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承和發揚了,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也就到來了。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