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王金龍
年齡:24歲
搭檔:姐姐王金鳳
絕活:手絹、嗩吶
24歲的王金龍早在17歲那年就成為了趙本山的徒弟。他5歲開始學戲,算是出道最早的一位。他的手絹功夫最厲害,頂絹、立轉絹、上拋絹、平拋絹、後拋絹、飛旋絹,樣樣都堪稱“絕了”。而嗩吶、葫蘆絲、巴烏、薩克斯這些中西樂器也樣樣在行。所以,他被稱為“趙家班”中最“年輕有才”的徒弟。
秀二人轉
一首《無所謂》全場轟動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演唱者是王金龍,單憑聲音,聽者一定會以為聽到的就是楊坤演唱的成名曲《無所謂》,因為真的太像了。3月3日晚,劉老根大舞臺上,趙本山的徒弟中最“年輕有才”的王金龍用沙啞的聲音,聲情並茂地模倣著楊坤。他的聲音一響,臺下便掌聲四起。
“王金龍太有才了!”臺下有觀眾這樣喝彩。一首流行歌曲過後,王金龍開始了他的絕活展示。王金龍的絕活可以説是趙本山的30多名徒弟中最多的一個。熟悉他的觀眾説,如果一個月演出20場,他可以天天不重樣。
當晚,王金龍為大夥吹了一段嗩吶。但他的吹法和其他演員不同,王金龍從5歲就開始吹嗩吶,吹了20年,對他來説,那已經不算是表演了,而成了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吹到高音部分,記者計算了一下時間,他一口氣整整吹了70秒。
“別看我唱得不好,可我‘得瑟’的歡。”王金龍説,唱不是他的最強項,他最厲害的地方是能讓觀眾把肚皮樂疼。
學二人轉
搶了父母的“飯碗”
今年24歲的王金龍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他的父母是地道的漁民,沒有什麼文化,父母共同的愛好就是二人轉。在王金龍的印象中,他小時候只要家鄉有二人轉演出,他的父母就一定會到場。而父母兩人最大的願望也就是成為二人轉演員。
王金龍説,5歲那年,父母帶著他到附近的村子去看二人轉演出。當時天氣特別冷,父母見演員演出結束後直接睡在冰涼的舞臺上覺得於心不忍,就將這些演員都接回了家。也正是從那時開始,王金龍的一家四口人和二人轉結下了不解之緣。王金龍説,當年5歲的他還什麼都不懂,但是臺上二人轉演員所表演的動作他都能惟妙惟肖地學下來,逗得大人們捧腹不止。當時大人們就説,“這孩子真是個唱二人轉的料。”
戲班子從家裏走了不久後,王金龍的父母也開始學起了二人轉。那個時候他們夫妻倆已經30多歲了,但他們還是領著兩個孩子四處求藝。王金龍説,或許是他的父母跟二人轉緣分不深,所以學了很長時間進步還是不大。相反的是,5歲的他倒表現出了二人轉方面的極大天賦,只要他聽見臺上的鑼鼓聲,就會爬到臺上去和演員們一起“表演”。
“當時我爸媽發現我和姐姐倆都挺有天賦,就決定讓我們姐弟倆學二人轉了。”王金龍説,就這樣,5歲的他和大他幾歲的姐姐走上了二人轉的道路。
練二人轉
流血流汗是家常便飯
王金龍從5歲正式走上二人轉的道路,到如今已經接近20年。回憶這些年的學藝經歷,王金龍説,吃過的苦早就都忘了,或者説已經説不清楚究竟什麼叫苦了,他覺得一路下來挺快樂的。
由於5歲開始王金龍就要跟著父母四處學藝和“遊唱”,所以他只念了兩年的書,直到現在還是小學2年級的學歷。王金龍説,他書念得不多,但學戲卻很快。5歲時就學會了所有的板、腔、調。
“別看那個時候我還不懂事,但學戲時可不馬虎,我一看見大人會的東西我不會,我就特別著急,所以我也馬上就要學會。”王金龍説,這股勁直到現在還有,只要他發現別人比他多了什麼特長,他就會努力學會。
王金龍的功夫很多,最拿手的是手絹,頂絹、立轉絹、上拋絹、平拋絹、後拋絹、飛旋絹等,這些功夫在他的手裏都顯得輕鬆自如。除了這些,嗩吶、葫蘆絲、巴烏、薩克斯等中西樂器他也都擺弄得有板有眼。而這些功夫他基本上都是無師自通。
王金龍説,練這些樂器時把嘴練出血泡是常事,有時候傷口還沒好,但還是忍不住繼續練。
演二人轉
初次登臺唱哭全場
王金龍看上去是個挺粗心的小夥子,喜歡玩,好動,但他也有很細膩和很感性的時候。
王金龍的家裏有一張5角錢的紙幣,他已經收藏了10多年。王金龍説,他經常拿出來看看,每次看時眼睛都會濕潤。
那是1990年的夏天,當時王金龍6歲,他跟著父母到鄉下演出。那是他第一次正式以“角”的身份上臺,此前他都是在成人演員“浪三場”的時候在臺上晃一晃。
當天,王金龍和姐姐演了一場二人轉中很出名的戲《劈山救母》,“那時候我6歲,但演出時我一點也沒害怕,因為這戲我和姐姐已經練了很長時間了。每次唱的時候,我和姐姐都特別投入,我們倆會邊哭邊唱。”王金龍説,這本來就是一齣催人淚下的戲,再加上他和姐姐兩人都哭得像淚人一樣,所以演出時臺下的觀眾幾乎都哭了。等他和姐姐演完下了臺之後,觀眾都衝到後臺去看他們,有人抱著他不放。還有一個賣雞蛋的老大爺,從兜裏掏出來一個手絹,一層一層地打開,然後拿出5角錢給了王金龍。
“我爸告訴我,這5角錢對我來説比一座金山還有意義,因為這是我得到的第一份賞錢,它證明我的戲得到了觀眾的認可。”王金龍説,後來他在演出時又一次遇到這位老大爺,當時他給大爺磕了一個頭。
王金龍説,老大爺給他的5角錢他收藏至今,對他而言,那已經變成了一件無價之寶。他説,每次練戲遇到困難時,看看那5角錢,就又有了動力。
怨二人轉
一家四口被騙“破産”
雖説王金龍並不是出生在二人轉世家,但他們一家四口對二人轉都充滿了感情。王金龍説,他的父母30多歲時開始走上二人轉的道路,那個時候已經下定了決心,就是一定要在二人轉方面做出點樣來。為了這個追求,他們一家四口也吃了不少苦頭。
王金龍説,在他6歲那年,他的父母組成了一個二人轉劇團,他的父親負責聯繫演員和演出。有一回,他的父親聯繫了一場外地的演出,聯繫成功後,他們一家四口帶著幾對二人轉演員坐著火車就出發了,可是到了目的地之後,接待他們演出的負責人不知什麼原因不見了,無奈之下,父親自掏腰包給演員們發了工錢和路費。
幾對演員離開後,他們一家四口已經身無分文,就連返程的路費錢都沒有了。王金龍記得很清楚,當時父母領著他們姐弟倆開始四處撿東西。一家四口就跟撿破爛的一樣,在異鄉的大街上翻垃圾箱、撿紙殼,後來他們發現了一片空地,空地上有很多廢鐵,四口人每人拿著一根鐵棍在空地上扒拉撿了兩天廢鐵,最終才湊齊了返程的路費。
愛二人轉
師傅沒把自己當“腕”
1999年,趙本山到吉林看二人轉演出,當時15歲的王金龍演了一段小品模倣趙本山。“我演得老像了,身形和動作都像,我師傅看完演出樂得都不行了,一下把我抱在懷裏。”王金龍説,那一次演出他給趙本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由於當時他的年齡還太小,趙本山並沒有收他為徒。
在2001年的“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上,王金龍和姐姐搭檔參加了比賽,比賽現場他又演了一段趙本山的小品《夜深人不靜》,讓臺下觀眾捧腹不止,最終他獲得了“新苗獎”。第二年,他便被趙本山帶到了《劉老根2》的劇組,並被趙本山收為徒弟。
王金龍説,成為趙本山的徒弟並沒有讓他覺得興奮,相反覺得很緊張。因為師傅趙本山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他。他常常看到趙本山會因為一部戲而突然變得兩鬢花白。
“那都是累的,我師傅經常要因為一個角色或者一部戲而冥思苦想。因為他對藝術太執著了,甚至可以不吃不喝。”王金龍説,作為徒弟他們很心疼師傅,有時候覺得師傅已經是全國聞名的“大腕”了,沒有必要再這麼努力,但每次看見師傅,他們都覺得師傅從來沒把自己當成“腕兒”,就像是一個和藹可親的長輩。
王金龍説,師傅最擔心的就是他的文化水準,所以每次見面時師傅都會提醒他,一定要繼續學習。
2009年4月13日10時18分,丫蛋與王金龍在百餘親屬的見證下完成“金品婚禮”,從婚禮開始的一刻起,整個現場就被浪漫、感動的氣息所環繞。新婚夫妻哽咽著發表愛的宣言時,現場嘉賓均感動至潸然淚下,師傅趙本山致辭時更是真情流露,祝福之情與嫁親生兒女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