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張小飛

時間:2009-10-26 14:22   來源:台灣網

  張小飛自述:

 

  出生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石頭河子鎮,父母是二人轉藝人,唱了一輩子二人轉,三個哥哥和嫂子也都是二人轉演員。從7歲起每年寒暑假我都跟父母出去走班,那時我只會唱小帽。我一小兒就不愛唸書,總逃學,我爸看我唸書也不行,就説:“乾脆跟我出去唱戲吧。”那年我13歲。


  別看我唸書不行,學二人轉卻特別快,一個月下來就能登臺唱戲了。當時在農村,像我這樣的家庭,哥四個,特別窮,根本娶不上媳婦,唱二人轉是個出路。我三個哥沒花多少錢就把嫂子娶進了門,我後來娶的媳婦賀美玲也是唱二人轉的,她家在春陽大隊,離我家20多裏地。我和她父親早就認識,她父親是拉板胡的,是她父親介紹我倆認識的。


  為了讓我學到更多的東西,父親又把我送到蘭西縣文化館辦的百花劇場小班學習評劇,主攻小花臉。畢業時吉林省長白縣評劇團想要我,父親看我太小,沒讓我去。17歲那年我就跟父母來到遼寧,當時只是知道遼寧二人轉市場好,掙得也多就來了。沒想到來之後特別不適應,在黑龍江時只唱正戲,遼寧卻唱小曲小調,我們上臺不好使,只好又回到黑龍江。


  回家後除了唱正戲外,開始練小曲小調、吹嗩吶、拉二胡,兩年之後長了不少本事,又來到遼寧,在錦西(葫蘆島)唱,一下就火了,從此在遼寧站穩了腳跟。當時黑龍江的演員只會成本大套地唱正戲,在遼寧沒市場。我父母為了能讓遼寧觀眾喜歡,就演拉場戲。當時遼寧演拉場戲的特別少,我父母拉場戲演得好,觀眾一看感覺很新鮮。每天兩場戲,白天看戲的大多是老頭、老太太,晚上年輕人多。那時常演的拉場戲有《錢是爹》、《美鳳樓》、《馬前潑水》、《回杯記》。後來我們把家安在鞍山,常年在遼寧的各個城市演出。


  我演的《傻柱子接媳婦》最早是個拉場戲,後來讓我改成小品了。為了演這個角色,我學了好長時間,也看了許多人的演出,只要是好的就學。過去二人轉演員講文武全才,彩桌子走一圈。現在雖不提這個了,但還是有本事比沒本事好。


  1998年,我在海城德利宮唱戲,當時在遼寧我已經有了點名氣,吉林市的二人轉老闆林越到劇場來看戲,想和德利宮的老闆換兩副架(交換演員的意思),相中了我和蔡小樓。我到吉林市林越的劇場一唱就開花了,我演的是傻子,園子裏像爆炸了似的,觀眾哇哇地鼓掌。林越每晚都看我演戲,回家後就跟閆學晶説:“新來的張小飛演傻子演絕了,你去看看吧!”閆學晶一看我演出也樂壞了,他們誠心留我們兩口子,我們在那演了一個月,後來又回到海城。後來林越又開車把我們接回吉林,這一去就是兩年。2000年底才又回到遼寧。後來就是前面説的趙老師來看我演出的事了。


  “首屆趙本山杯二人轉大獎賽”後,我到大連電視臺《久久闔家歡》欄目連做了三期節目。節目播出後,我在大連一下就火了,後來在大連鐵路俱樂部演了好長時間。


  張小飛在與我們交談中,反覆強調,如果不是二人轉他不會有今天,是二人轉讓他脫貧致富,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是二人轉讓他沒花多少錢就娶來個賢惠的好媳婦;是二人轉讓他有幸成為趙本山的弟子;還是二人轉讓他成為小有名氣的演員。感慨之餘,張小飛最想説的話仍是感謝二人轉,感謝他的恩師趙本山!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