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東北二人轉忽忽悠悠地“轉”向全國,非常火爆。而河南曲藝卻一直不溫不火甚至在不斷萎縮,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昨日,在省文聯主辦,省曲藝家協會、河南省藝術研究院、鄭州市藝術創作研究院承辦的許五零曲藝作品研討會上,與會的馬國強、王洪應、范軍、周虹、方可傑、孟華、王明山、慶遂增、張守振、李廣宇、譚靜波、張久來、張淩怡、余文光等數十位領導、專家結合東北二人轉、天津曲藝復蘇的現象,探討了河南曲藝的現狀及其發展。
河南是全國有名的曲藝大省,曾以曲種多、曲目多、曲藝團隊多、曲藝之鄉多、從業人員多而聞名。河南墜子、三弦書、大調曲子、河洛大鼓這四大曲種在全國很有影響,而且擁有曲藝藝人的精神家園馬街書會。隨著電影電視進入黃金時代,曲藝藝術逐漸走向了邊緣,曲藝人員減少,曲藝演出市場嚴重萎縮,甚至面臨著消亡的危險,全國的曲藝都陷入了低谷。近年來,東北的二人轉異軍突起,北京的傳統相聲、天津的曲藝也很有起色,河南的曲藝何時能復蘇?
專家們認為,東北二人轉群眾基礎好,創作、演出人才形成了群體尤其産生了趙本山這桿大旗,加上春晚、電視劇、電視臺專題二人轉欄目的宣傳推廣,才有劇場的爆滿。河南曲藝的群眾基礎是深厚的,馬街書會上的人山人海可見一般。曲藝演出人才也不少,央視的笑星大聯盟、曲苑雜壇等欄目中經常有河南曲藝人才的身影,而且各有絕活。曲藝創作人才匱乏是全國的普遍現象,河南曲藝市場主要在農村,城市裏除了一些晚會上的應景演出外,很少看到曲藝演出,尤其缺乏相對穩定的演出場所。因為沒有比較固定的演出,一些有潛力的曲藝演員不是去當主持人,就是在外“打遊擊”,單打獨鬥,而且沒有趙本山那樣的旗幟性人物,形成不了河南曲藝人才的群體效應。
專家們建議,河南曲藝應該借鑒北京週末相聲俱樂部、天津曲藝廳、劉老根大舞臺等的經驗,吸收鄭州戲曲茶樓的優點,建立相對穩定的曲藝茶座,堅持下去就會有所突破,郭德綱的相聲也是苦撐了十年才有出頭之日的。傳統藝術形式應該借助現代傳媒手段,東北二人轉是個典範,《梨園春》也是成功的例子。
專家們認為,如果有好作品,好演員,加上好的策劃包裝,河南曲藝完全可以在春晚這個大舞臺上和二人轉等一爭高下,也完全有可能在市場上佔得一席之地。(張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