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的“三場舞”

時間:2009-10-26 13:33   來源:台灣網

  二人轉的“三場舞”

 
  看二人轉的舞蹈,主要是看“三場舞”。藝訣説“頭場看手,二場看扭,末場功夫全看走”,道出了“三場舞”的動態特徵。“三場舞”的頭場叫“清場”,屬慢板節奏;描寫姑娘出門之前的梳洗打扮,如理青絲,按鬢角,提耳環,提脖領,結扣,抻袖,整襟撣身,提鞋等,主要表現舞者的腕子功夫,以“穩中浪”見長。二場的秧歌動作較多,故稱“秧歌場”,屬中板節奏;表現姑娘走出家門,所走場圖有“馬分鬃”,“蛇脫皮”,“撲虎”,“掏燈花”,“滾席筒”,“臥魚”,“繞8字等。也有在此加入”搶手絹“,”奪扇子“,“撲蝴蝶”等小情節來挑情趣,所以又稱該場為“逗場”;其動態以“扭”為特徵。三場是小快板的節奏的“旱船場”,又叫“圓場”;以女跑男追為線索,場圖有“繞8字”,“龍擺尾”,“剪子股”,“搭手轉”,“挎頭轉”,“擺尾”,“推磨轉”,“靠肩轉”,等;説“末場工夫全看走”看的是“轉”中之“走”。

  在長期的歷史沿革中,“二人轉”形成了許多程式化的舞段,如“梳洗篇’,”誇獎篇“,”路途景“,”觀城景“,“觀花”,“報菜名”,“開藥方”,“對對聯”,“猜謎”等。這些舞段一方面有助於觀眾進入特定情境而便於理解,一方面也使舞蹈形成相對穩定的表演風格。“二人轉”舞蹈表演風格可概括為“穩、浪、俏、哏”4個字。“穩”是二人轉舞蹈基礎,藝絕説“安心浪,別連根晃”、“要想穩,腳下準”,説的是“浪”以“穩”為基礎,“穩”以“腳下準”為前提。所以藝絕又説“只要腳下穩,才能唱的穩,站的穩,扭的穩”。作為“二人轉”舞蹈美特徵的“浪”,實際上指的是“活”,舞者要腕活,扇活,膝活,腰活,肘活。因此,要求舞者腕兒會壓、翻、甩、繞、推、抖、掏;肩會提、供、晃、鬥;腰能順、頂、晃。有“活”才有“浪”,沒有“浪”就沒有二人轉的舞蹈美,如觀眾所言,“三場不見浪,不如回家睡涼坑”。“俏”指的是二人轉舞中的靈巧別致,動作優美,“哏”指的表演中的滑稽幽默。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