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順昌洋口天后宮

  時間:2008-09-28 14:46    來源:僑鄉時報     
 
 

  自古以來,媽祖被廣大民眾奉為“海上保護神”,因此世界各地媽祖廟大多建在沿海地帶。然而,隨著虔誠信眾走南闖北,尤其是媽祖扶危救難、護國佑民之美德感召,媽祖文化逐漸向內陸腹地傳播,就連地處山區的小縣順昌歷史上也興建好幾座媽祖廟,其中以洋口天后宮最有名。
     順昌縣位於閩北山區,金溪、富屯溪穿越境內,水運歷史悠久。早在宋、元時期,這裡就有大宗木材、筍幹、毛邊紙等土産源源不斷運往山外。至明代,水運事業進一步發展,位處富屯溪畔的富屯、洋口、禾口等地均建有碼頭。

     從清末始,福州一帶十個縣商民為保護過往船隻和人員安全,自發集資6萬銀元,於民國元年(1912)在洋口動工興建福州會館天后宮,民國五年(1916)告竣。他們專程到莆田湄洲媽祖祖廟,虔誠恭請媽祖分靈神像到洋口,並選在當年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隆重舉行落成大典。

     洋口天后宮就建在福州會館內,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整座建築分前殿、中殿、後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規模居當時全縣之首。正門外立著一塊高五尺、寬二尺二的花崗石碑,碑頂及兩側雕塑著雙龍戲珠,碑面鐫刻著“天后宮”三個大字,遒勁有力,香火興旺,成了當地有名朝聖中心。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修建公路、鐵路,洋口天后宮前殿、中殿被拆,留存的後殿即如今的大殿。它佔地488多平方米,面寬五間,進深三間,為硬山屋頂式建築,由殿堂、走廊、廂房等組成,殿堂正中供奉著當年從湄洲祖廟分靈而來的媽祖神像。1995年,當地有識之士與民眾積極籌資10萬元重修,天后宮面貌煥然一新,香火更加興旺。(留暉)

 
編輯:石慧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