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料:臺贈梅花鹿“繁星”和“點點”

時間:2011-04-14 09:18   來源:臺灣網綜合

  梅花鹿小檔案:
  學名:Cervus nippon taiouanus
  分類:偶蹄目鹿科花鹿屬
  體型:身長約1.5公尺
  特徵:毛色夏季為栗紅色,背部有白斑,冬季則為茶褐色
  主食:樹葉
  分佈:墾丁國家公園

  形態特徵
  梅花鹿是因其背上有白色似梅花的斑點而得名,通常公鹿的體型較大,肩高約一公尺,角長可達七十多公分,而雌鹿的體型較小,且頭上無角。

  雄鹿在兩歲時開始長角,而且每年增加一個分叉,五歲後才停止分叉,當秋季交配的季節來臨時,雄鹿會彼此卡角,以爭取鹿王的地位及與雌鹿交配的權利。每年的十月到次年一月是交配的季節,母鹿懷胎三百多天后,即可生出小鹿。

  生態習性
  梅花鹿的主食是樹葉,它們通常在固定的地方覓食。中午時分,梅花鹿們常會在樹下靜臥,打個盹兒,或將剛吃過的東西反芻。梅花鹿很愛乾凈,春天換成有白斑的夏毛後,就經常以嘴去修飾它們,不過秋天換成顏色較深的冬毛後,雄鹿反而喜歡把自己弄得一身是泥,以吸引雌鹿的注意。梅花鹿生性敏感而機警,若有任何風吹草動,它們會馬上伸長脖子,瞪大眼睛,進入警戒狀態。


  梅花鹿重現江湖---- 梅花鹿的復育
  臺灣曾經是梅花鹿的天堂,但由於人類的捕殺,及平原和闊葉林的濫墾濫伐,其數量越來越少,1969年,臺灣最後一隻野生梅花鹿在臺灣東部消失了。政府有鑒於此,乃於1984年開始進行了一連串的復育計劃,此計劃共分三個階段:準備期、放養期及野放期。研究人員選定墾丁的社頂自然公園為梅花鹿復育區,將動物園裏的梅花鹿運至社頂飼養,讓梅花鹿逐漸回復其自然習性。在確定梅花鹿的繁殖及健康狀況良好後,即將它們送至放養區。在隔絕了梅花鹿與人類的接觸,並經過多年的放養後,梅花鹿的野性增加了,族群也逐漸繁衍。 放養成功後,研究人員為梅花鹿裝上電波發送器,即開始進行野放計劃。目前,這些梅花鹿已經能夠在物競天擇的大自然中快樂的生活了。

  

  “繁星”(公)五歲、體重75.2斤,“點點”(母)三歲、體重32公斤,梅花鹿兩歲已成熟。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