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團赴臺訪問的中共中央委員、原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十七日以“河洛文化與臺灣”為題,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柏英廳,面對該大學數百名師生進行了演講。
徐光春在演講中說,河南因大部分地區位于黃河以南而得名,地處華夏九州之中,有“中州”之稱,橫跨中國中部黃淮大平原,又有“中原”之謂。河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在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中有三千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可謂“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他說,河南與臺灣雖遠隔萬里,卻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血脈宗親之緣,我們此次臺灣之行,可謂是敘舊之旅、探親之旅、文化之旅、合作之旅。
河南與臺灣究竟有什麼淵源呢?徐光春說,“河洛”一詞相信很多臺灣民眾都不陌生,河洛地區就在河南,河洛文化主要形成和發展于河南。
隨後,徐光春就“河洛文化與臺灣”這一主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文化,也是臺灣文化的根文化。
徐光春說,從地域范圍看,河洛文化是指以洛水和嵩山為中心,與今河南省西部和中部地區大體相當的這一地區的文化,而今河南省全部地區可以看作是河洛文化圈。從時間跨度看,河洛文化是一種古代傳統文化,上限是史前原始社會,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下限是明清時期。從涵蓋內容看,河洛文化包括河洛地區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根底和源頭。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中華姓氏之根。《中華姓氏大典》記載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個,所包含的人口佔漢族總人口的84.9%以上。無論是李、王、張、劉這中華四大姓,還是陳、林、黃、鄭這南方四大姓,均起源于河南。第二,元典思想之根。河洛文化的思想源頭肇始于“河圖洛書”,凝結了古代先哲神秘的想象和超凡的智慧。第三,制度禮儀之根。河洛地區最早出現了國家治理的雛形。夏、商、周三代皆在河洛地區建立過國家,創立的各種典章制度和禮儀規范對華夏幾千年歷史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具有奠基意義。第四,文字文藝之根。歷史上的河洛地區首創漢字,並開啟中華文學藝術之門。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屬于今河南境內的作品有100多篇,佔總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第五,農耕文明之根。我國農作物品種的出現、農業技術的發明、農業思想的形成,無不與河洛地區密切相關。
歷史上,河洛地區的居民因多種原因遷至福建等沿海地區,又由福建向臺灣遷徙,河洛文化隨人口轉遷傳至臺灣,深刻影響了臺灣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臺灣大多數人與中原人血脈相襲、臺灣文化與河洛文化一脈相承。第一,族群同宗,血脈相連。陳、林、黃、鄭四姓的根源均在中原河洛。第二,語言同係,文字相同。臺灣方言“言多周秦之語,聲含中原之音”。第三,禮儀同承,民俗相近。臺灣地區的風俗民情、飲食起居、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習慣,都繼承了河洛文化傳統。第四,宗教同源,信仰相通。臺灣的民間宗教信仰和神像雖直接來自閩、粵,但是追溯歷史淵源,又是與河洛宗教文化一脈相承的。
二、河洛文化是推動中華文明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臺灣文明的重要力量。
徐光春說,第一,具有原創性,起著開創作用。一方面,河洛文化起步最早,中華文明孕育形成的標志在這里都可以找到。另一方面,河洛文化在多個方面都有創造,不斷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完善中華文明的體係。第二,具有先進性,起著引領作用。長期以來,河洛文化的發展繁榮程度超過其他區域文化,引領著主流思想的光大、重大制度的形成、文學藝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成為一種先導文化、強勢文化和主流文化,引領著中華文明的前進方向和發展潮流。第三,具有基礎性,起著支撐作用。
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它確立了治國思想、塑造了民族精神、形成了核心價值,處于基石地位,在中華文明進程中起著靈魂塑造和精神維係作用。第四,具有輻射性,起著推動作用。河洛文化作為國都文化、官方文化、正統文化、先進文化、強勢文化,在制度規范中推廣、在化民成俗中普及、在人員遷徙中傳播,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擴張力,極大地促進了其他區域文明的發展提升。第五,具有延續性,起著傳承作用。河洛文化早期文化延綿不絕、強勢地位長期保持、持續影響生生不息,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始終堅韌強固、生生不息,使中華文明傳承不止、代代相續。
河洛文化對臺灣文明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河洛人大量移入帶來了當時大陸較為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和文化傳統,加快了臺灣地區的開發步伐。第二,影響了禮俗制度的形成。隨著河洛人在閩、臺的移民擴散,河洛文化的婚俗、喪俗、節慶等民俗也逐漸移入臺灣。第三,促進了民眾素質的提高。隨著大陸士子文人的不斷匯集和本地教育的大力發展,以係統化的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漸成體係,提高了臺灣民眾的文明水準。第四,繁榮了文學藝術。隨著臺灣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大批名儒賢士紛紛來到臺灣從事文化活動,使臺灣文風漸開,營造了臺灣社會崇尚文化的風氣。
三、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大團圓的精神紐帶,也是加強海峽兩岸親密合作的精神紐帶。
徐光春說,第一,和合思想一以貫之。和合思想是河洛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長期以來,和合思想深深滲透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價值觀念中,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思想靈魂,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及海外華人大團結的文化基石。第二,愛國精神世代傳承。河洛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精神內容,這種始終流淌在中華兒女血液中、凝結在中華民族歷史中的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大團結、大發展的強大黏合力和內動力。第三,本根意識歷久彌堅。河洛文化強調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注重崇拜祖先、依戀故土、桑梓之情,是華人戀土歸根的本根意識的精神紐帶。河洛文化的本根意識,具有廣泛的社會心理基礎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成為從古到今中華兒女團結和諧的源泉。第四,民族認同根深蒂固。河洛文化內含的中華民族的共同信念、內聚凝合的情感心理,融入中華兒女的血液,成為民族歸屬、民族認同、民族團結的精神基礎。河洛文化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兩岸同胞血同緣、書同文、語同聲、民同俗,這種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成為兩岸團結合作的精神紐帶,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河南情況看,作為河洛文化的發源地,近年來我們充分發揮河洛文化的紐帶作用,以文交友、以文開路、以文化事,臺灣與河南的合作發展迅速,成效顯著。
四、河洛文化的繼承發揚需要海峽兩岸以史為鑒、以文為媒、以和為貴,共同努力
徐光春說,第一,形成共識。河洛文化還有許多方面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挖掘。雙方應進一步加強協同研究,增進溝通交流,開展係統宣傳,努力使河洛文化研究和開發達到新的水平,形成同宗同源、相互依存、和則兩利的共識。第二,開展共建。我們應以河洛文化為媒介,促進兩岸文化互動、共生發展。雙方應著力構築共建機制,形成定期協商合作、共同謀劃發展的制度,協調推進重大文化合作項目和重要事宜,共同做好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第三,實現共榮。雙方應深化經貿領域往來,抓住兩岸實現全面“三通”的機遇,積極完善合作措施,拓寬合作領域,提高合作層次,努力在農業、旅遊、能源、高新技術等方面實現新突破,並深化社會領域合作和政治領域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