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北市副市長李永萍(前左)在臺灣館向國臺辦葉克冬副主任(前右)介紹參展作品。
海峽之聲網11月29日訊 (記者劉新北、特約記者張鵬報道)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29日晚落下帷幕。本屆文博會共簽署文藝演出、設計創意、文化旅遊等合作協議322個,成交總額55.2億美元。其中臺灣館成交額高達2200萬人民幣,創下歷史最高。
與往屆文博會相比,第四屆文博會社會關注度和參與度明顯提高,專業化、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全面提升,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已從初期的探索階段向加速發展的新階段邁進。本屆文博會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儲祥銀介紹說,共有來自海內外政府、學術界、產業界及關注文化創意產業的各界群眾43萬人參加了文博會的各項活動,是歷屆文博會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本屆文博會共簽署文藝演出、設計創意、文化旅遊等合作協議322個,成交總額55.2億美元。
儲祥銀表示,本屆文博會是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交流最廣泛深入的一次。寶島臺灣70多家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化創意廠商展示的時尚設計精品、原住民文化精品等十二大類創意產品受到大陸專業人士的特別青睞。儲祥銀說:“臺灣今年派出70多家企業參加文博會,據初步了解,今年的成交額是2000多萬人民幣,比去年的一千多萬提高了一個很大的幅度,所以臺灣的企業非常有積極性參加文博會。”
儲祥銀說,臺灣開放得比大陸要早,跟西方的交流比大陸要多。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較好地把西方的創意概念和先進技術結合起來,開發出更具創作精神和科技含量的作品,這方面大陸要向臺灣學習。同時,臺灣的市場相對較小,很需要大陸這個市場。所以,今年文博會兩岸的文化創意產業呈現出來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市場的互補性。儲祥銀說:“臺灣的一些企業就很願意把他們的作品帶到北京來開發市場。我們說的互補性,就是我們可以學習他們先進的創作理念,我們可以給他們提供一部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