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國際-世界華僑華人反獨促統-傑出華人
 
  傑出華人
 
從山村民辦小學走進巴黎國際能源署—記BP中國公司副總裁陳新華博士

  時間:2005-05-26 14:45    來源:     
 
 


  

  在中國和國際能源的領域中,活躍著一位仙居籍人士,他就是在曾在法國巴黎國際能源署任署長特別助理、現任BP(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的陳新華博士。有志,勤學,吃苦,拼博,一個困境中的少年,走出仙居的山溝,通過努力奮鬥,為中國和家鄉寫出了不平凡的篇章。
   
     大山難鎖少年夢
   
     1962年農曆七月,陳新華出生於仙居縣楊府鄉三畝田村下洋莊自然村的一個農民家庭。那是一個饑餓的年頭,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造成了物資的極度匱缺。家裏兄弟姐妹五人,新華居中。剛出生幾個月,一場大火把家裏的財産燒得一乾二淨。本來就是多子女的家庭,日子更是捉襟見肘。在父母的關懷下,新華從村裏的小學一直讀到縣裏的中學,1977年高中畢業。在一次參加公社裏的“清查工作組”清理文革期間問題的過程中,新華的才能被當時的一位公社幹部發現,他問新華願不願到離家很遠的一個偏僻小山村教書,新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就這樣,1978年春,16歲的陳新華背起行裝來到離家十幾裏的上甲山小學當民辦教師。教室設在生産隊的一間倉庫裏,只有兩面泥墻,一面是山坡,還有一面空著。教室裏擺著三排桌子,30多個來自四個自然村的孩子,編成一年級,二年級和五年級,不同程度進行複式教學。16歲的新華實際還是個孩子,卻教著和他年齡相差不大的五年級學生。
   
     當時每個月27元工資是家裏的高收入,幫助父母及弟妹度過艱苦的歲月。教了近兩年書,陳新華深深感悟到“河水淺不能灌田地”的道理,他知道,憑著在文革期間從中學裏學到的這點知識是無法滿足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的,於是萌生出重新求學的念頭。陳新華的求學要求得到了姐姐和有遠見的母親的支援,1979年9月中旬,他重新回到仙居下各中學讀高中。深知這一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新華起早摸黑,勤奮苦讀,並不斷探索新的學習方法。1981年高考,新華以全縣總分第二名的成績,考入了浙江大學無線電係。
   
     一路拼搏到法國
   
     一個農家子女考上全國名校浙江大學,陳新華一點也沒有放鬆。他還是那樣地刻苦,加倍地勤奮努力,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注意鍛鍊社會活動能力。大學四年,他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帶領同學們為當時駐紮在浙大三分部附近的解放軍講授無線電技術和知識,得到好評,班裏也被評為浙江省先進集體。
   
     1985年陳新華大學畢業,獲工學本科學士學位。大學幾年裏他感覺到,我們國家缺的不是技術人才,而是管理人才。新華於是毅然放棄工程專業,考取了浙大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在管理系只讀三個月就被選送到泰國首都曼谷的亞洲理工學院能源係攻讀“能源規劃與政策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在沒有經過專業英語培訓的基礎上,新華靠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取得了比來自英語國家同學更好的成績,1987年8月獲該學院能源專業的工學碩士學位。在全學院近千名碩士生參加的法國政府博士獎學金競爭考試中,陳新華又名列前茅,榮幸地成為當年五名法國政府獎學金的獲得者之一。
   
     1987年10月,陳新華來到了巴黎,集中精力學習了一年的法語,1988年10月到1989年9月攻讀社科大學能源經濟與政策研究所的碩士學位,1989年10月,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能源經濟與政策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因深刻體會到電腦和資訊技術的重要,在讀博士期間,陳新華專門註冊了一個電腦應用的碩士課程,1990年9月份,獲得了電腦應用碩士學位。1993年3月,又獲法國格勒諾布爾社科大學兼法國國家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應用經濟學”博士學位。
   
     法國教授們刮目相看的中國學子
   
     陳新華的博士論文《能源與資訊:論資訊管理在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之間作用》廣徵博引中國與法國哲學家的思想,並結合工業化和資訊化時代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的實際數據,為解釋經濟增長過程中所需要的能源消耗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論。作為經濟學方面的論文,它還推翻了被全世界物理界普遍認可的有關“資訊和熵”的理論。長達400頁的博士論文得到了“優秀加上審查委員會的全體祝賀”最高評分。
   
     “優秀加上審查委員會全體祝賀”是法國博士論文中評分最高的級別,比例不超過總數的10%。在陳新華所在的法國能源經濟與政策研究所裏,從來沒有外國學生拿到過這樣的殊榮。
   
     在論文答辯中,陳新華表現非常出色,在15分鐘的發言及三個小時回答評委們的提問中,他以流利的法語,有份量和有説服力的論據,得體幽默的學者用詞,文雅沉著的氣度使評委們驚訝。
   
     國際能源署的中國心
   
     博士學位拿到後,陳新華在法國國家能源經濟和政策研究中心工作了四個月,于1993年8月受法國政府委派,到原來就讀過的曼谷“亞洲理工學院”能源係擔任助理教授。在亞洲理工學院任職期間,新華還擔任亞洲開發銀行在中國能源研究項目的顧問,聯合國開發署馬來西亞能源項目顧問,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亞洲能源與環境合作”等項目的主要研究人員,“亞洲能源動態”雜誌編輯等職。由於出色的工作成果,他于1995年晉陞為副教授,1996年2月,應聘到總部在法國巴黎的國際能源署工作,負責與亞洲特別是印度的能源合作。
   
     1997年9月,陳新華被任命為國際能源署的署長特別助理。國際能源署自1974年成立以來,沒有一個非英美國家人士擔任過這一職務。陳新華以他廣博的知識,勤奮和善於與人交際的能力,擊敗了來自世界發達國家的十幾個競爭者。在他負責署長辦公室的三年多時間裏,他協助署長大大的提高了整個國際能源署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同事們的欣賞。他亦陪同署長走訪了歐、美、亞、澳、非多個國家,會見了各國能源方面的主要領導人和能源公司的巨頭,對國際能源的局勢有了十分深刻的了解。
   
     振興桑梓赤子心
   
     在國際能源機構工作期間,陳新華深感祖國能源工業面臨的挑戰。他經常被邀請到國內的大學和研究機構講學。2000年10月,陳新華離開署長辦公室具體負責國際能源署與中國政府的能源合作,在他的努力下,中國與國際能源署在石油市場,能源安全,能源政策,天然氣研究,能源效率,能源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2002年,陳新華組織國際能源署和中國方面的力量,撰寫了《開發中國的天然氣市場——能源政策的挑戰》報告,這是國際能源暑與中國合作的第一份報告,為中國政府天然氣市場開發和總體能源政策提供了一整套政策建議,受到高度重視和好評。該書的中文版亦于2003年7月在中國公開發行。同時,陳新華也不斷地結合國際經驗和中國實際為中國的能源發展獻計獻策。他于2003年5月發表的“能源安全要重視內部因素,強調政策體制保障”一文,是在國際能源署近8年工作經驗基礎上給中國政府所提的建議,文章在國內發表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在國外轉戰了這麼多年後,陳新華于2003年回到了中國,受聘于BP中國公司。對於放棄巴黎國際能源署回國工作的決定,陳新華説:“我在國際上工作這麼多年,充分認識到中國在能源領域的巨大挑戰。安全可靠、價格合理和環境友好的能源供應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我希望在這一關鍵的發展階段能把從國外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服務於祖國,也希望能借助BP這樣的跨國公司幫助中國克服能源發展上的瓶頸”。(仙居縣僑辦/吳智玲 仙居縣僑聯/朱麗芬)

  (責任編輯:月光)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