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的華文教育,總是難見起色,往往師生之間教、學10多年,最後,華語的聽説讀寫仍是難以得心應手。而在菲律賓西北部的蜂省大同中學,僅用3個月的時間,就讓50%的學生可以自如地掌握基本的漢語會話,驟然引起菲華教育界的轟動與刮目相看,實踐證明其改革初見成效。 其成功訣竅何在?“先掃華語盲,後讀華文書”,這是記者在菲律賓見到的頻頻出現于當地華文報刊的一句華文教育改革成功路子的經驗總結。這應歸功於大同中學董事長李雯生。 李雯生對記者説,他自今年4月上旬就任董事長後,即決心改變華文教育裹足不前、收效甚微的現狀。他分三步走:第一步,4月8日就任當天,馬上召回被辭去的兩位志願者教師,充實華文教師隊伍,接著召開董事會,提出新設想:暫停現在這種認字、讀書、寫字的“正規”教程,因為它被事實證明是事倍功半乃至失敗的,浪費幾代人數十年的寶貴時間;集中一段時間,先學習聽、説華語,等到突破了華語關,會聽會説後,再恢復教學,再去讀書寫字。雯生信心十足地向董事會鄭重承諾:“如果一年後全校學生聽、説華文不能達到70%,我將自動辭職。” 第二步,分別召開家長會和教師會,李雯生力排眾議作動員:“以前的失敗在於讀死書、死讀書,50年不變,才陷入絕境。現在要絕處逢生,只有一條出路:大膽改革、大力突破,先學會聽和説,進而讀和寫。”迅即付諸實踐,在全校暫停一切中文課程,集中力量、集中時間,專門訓練聽、説,開展學習中文拼音、學説普通話,即“學華語、説華語、用華語”,決定選用《漢語會話301句》為教材,每週設定一個主題,由“禮貌、健康、合作、節儉”到歸納擴展為“生活、學習、做事、做人”四大塊,每塊下面分成若干主題,如“生活”底下細分為:衣、食、住、行、家庭親眷、天氣、時間、空間……,而每一主題下又細化為若干句型。 第三步,為了營造學校和家庭學習華語的環境,開辦週末家長培訓班,教父母們説普通話,內外呼應,同步交流,在拉古坂華社掀起一股“漢語熱”潮。不僅家長來了,商會的生意人、華校的英語教師、甚至青年防火志願隊員都紛紛要求參加實用漢語學習。 3個月後,全校700余名學生,能説會聽華語的學生,由原來不到5%提升為50%,成效顯著。震驚菲華教壇,引來一片驚嘆和矚目,菲華各大報刊刊文評介推廣,怡朗中山學校等群起仿傚。 海外華文教育模式勢在必改,都在探索新途,具體的改革路子和切入點則可因地制宜、各顯神通。以李雯生為首的大同中學採取的這一不見經傳的另類招數,無章無法,但耳目一新,操作性強。眾多有志於華教的仁人,競相前往觀摩取經。 我問李雯生何以雷厲風行地推動華教改革,他説緣于兩個感觸:一是自己的子女在華校接受10餘年教育,居然不會聽、不會説普通話,儘管自己家庭極力提倡講普通話,情況有所改觀,但綜觀其他華校,90%學生亦類於此;二是10餘年前,李雯生在北京供職的同窗張崇華來菲探訪他,參加家長會的就職典禮,會議的司議和嘉賓致詞,自始至終全用英語。崇華發覺後納悶地問他:既是華校,為何全説英語,不會説華語?雯生聽了,很是尷尬,如芒刺在背。至此,他一直尋思華文教育的對策和出路。 李雯生的令尊李國箴今年93歲,長期支援推廣華文教育,曾捐贈鉅資興建具有80多年辦學歷史的大同中學大禮堂,可容納上千人集會。國箴先生在他86歲時,賣掉香港豪宅,用其房款,在菲律賓設立“李國箴許美真教育基金會”,資助分散于大岷區的20多所華文學校的貧寒學子,7年來從最初一年資助近百人到今年資助150人。這是全菲律賓以個人名義設立的獎助人數最多、獎助金額最可觀的教育基金會。李雯生先生現為菲華商總董事,克紹庭訓,熱心教育事業和社團公益活動,多次捐建農村校舍、資助辦學經費、購贈教學設備。兩代人身體力行支援華文教育,在菲華社會傳為佳話。 (福建僑報記者陳添地)
(責任編輯: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