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吳小林:著力打造美麗幸福新小崗

2018年01月24日 13:44:00來源:新華網

  被譽為“中國改革第一村”的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近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十九大報告提出振興鄉村戰略、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等一系列事關農業和農村未來發展的戰略舉措,為小崗村發展也指明瞭方向。站在新起點上,小崗村正在著力打造美麗幸福新小崗。

  進一步弘揚大包乾精神和沈浩精神,紮實苦幹、積極進取,各項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也是“中國十大名村”、國家4A級景區、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小崗村現轄19個自然村,23個村民組,1040戶,4173人,村域面積2.25萬畝。

  小崗村是一塊神奇的土地,近四十年來,先後孕育誕生了“大包乾”精神和沈浩精神。近年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小崗村“兩委”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援下,進一步弘揚“大包乾”精神和沈浩精神,紮實苦幹、積極進取,小崗村各項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産業發展有了長足進步,社會保障和民生有了明顯增強,文化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迅速。

  ??2014年,小崗村成功入選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試點,並先後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旅遊名村、安徽省美麗宜居村莊等稱號。2016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80萬元,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6169元,比上年增加9.5%。

  十九大報告最打動人的地方,就是説了老百姓最想聽的話、最想知道的事、最想了解的奮鬥目標,展示了一幅今後發展的宏偉藍圖。

  十九大開幕當天,我第一時間和村“兩委”班子以及大包乾帶頭人通過電視集中收看十九大開幕會盛況。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報告中很多內容都是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非常接地氣。在場的大包乾帶頭人紛紛表示,十九大報告説到了大家心坎兒上。

  十九大報告暖人心。報告中提到最多的詞彙就是“發展”和“人民”,這些高頻詞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幸福不會從天而降”,老百姓要想擁有美好的未來,必須齊心協力實現“共建共用”。

  十九大帶來的一些好政策,給了小崗人以極大鼓舞。我堅信,跟著黨中央走,我們老百姓的日子就會一天比一天好,黨和國家會一天比一天強大。

  小崗村是中國改革第一村,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土地承包經營權再延長30年,大家聽了之後情不自禁地鼓掌。大包乾帶頭人嚴俊昌聽了報告後,非常振奮激動,他叮囑兒子要經營好葡萄種植園,繼續加大投資規模。

  十九大報告最打動人的地方就是説了老百姓最想聽的話、最想知道的事、最想了解的奮鬥目標,展示了一幅今後發展的宏偉藍圖,特別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土地承包經營權再延長30年等,讓老百姓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立足新起點,確立新目標,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深化改革,開拓進取,用攻堅克難的勇氣,繼續創造‘敢為天下先’的成果和業績,努力造就小崗新輝煌。

  這20字的總要求就是小崗村下一步發展方向和目標。小崗村將按照這一要求,做好三篇“文章”:首先,最核心就是要加快産業發展,現在小崗村正在發展5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目前,盼盼集團投資10億元的招商引資項目已入駐工業園區,該工業園區將拓展小崗村工業發展的産業鏈,實現一産、二産、三産協調、互動發展。

  二是要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大力發展黑豆、葡萄、藍莓等特色産業,培育小崗村現代生態迴圈農業,發展鄉村旅遊。目前,小崗村正在創建國家5A級景區,一定要把到景區的遊客和村裏的農業結合起來,搞好休閒農業、觀光農業和體驗式農業,盡可能延長産業鏈和價值鏈,讓村民參與到每一個環節當中,調動和提高村民的積極性,增加收入。

  第三是進一步挖掘“大包乾”精神和沈浩精神。小崗幹部學院現在已經是安徽省委組織部的三大培訓基地之一。作為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小崗村要全方位、多角度宣傳和弘揚“大包乾”精神和沈浩精神,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基層幹部教育培訓作出積極貢獻。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即將來臨,小崗的成績屬於過去,當前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壯大村集體經濟,小崗村將進一步完善功能和服務,立足新起點,確立新目標,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深化改革,開拓進取,用攻堅克難的勇氣,繼續創造“敢為天下先”的成果和業績,努力造就小崗新輝煌。

  積極打造改革創新形象美、産業優化發展美、群眾富裕生活美、村容整潔環境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美麗幸福新小崗。

  小崗村的發展最終還要靠小崗人,要讓十九大報告在每一個小崗人心中落地生根。新時代小崗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村“兩委”班子思想觀念首先要轉變,小崗村要培養年輕一代,用新的理念來培育現代農民,用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來武裝小崗人的頭腦。

  未來的小崗村,將在著力激發內生動力、樹立品牌形象、加快産業發展、堅持民生保障、加強組織建設等五個方面進行大提升,積極打造改革創新形象美、産業優化發展美、群眾富裕生活美、村容整潔環境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美麗幸福新小崗。

[責任編輯:葛新燕]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