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徵文活動  >   優秀徵文

臺胞張守禮:綿綿鄉愁,翰墨記之

2019年01月25日 15:07:1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年紀越大,鄉愁越濃。離家愈遠,鄉情越重。

  中國人的鄉愁,早已通過“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些口口相傳的詩歌,融入每個炎黃子孫的血脈裏。

  1931年出生,1949年去臺灣,今年已經88歲高齡的臺北宿遷同鄉會榮譽理事長張守禮朝斯夕斯、念茲在茲的是那濃得化不掉的綿綿鄉愁,以及為兩岸鄉親服務的感恩愛鄉思親赤子之心。

  1931年2月15日,張守禮出生於江蘇省宿遷城廂東大街16號,世居宿豫區張圩村(現林苗圃)。幼承傳統庭訓,為人講信修睦,在宿遷縣立中學畢業時當選校友會長,後進入淮北聯合中學就讀。1949年5月,時局遽變,張守禮隨江蘇省訓練團集體到臺灣。

  赴臺後,時局動蕩,升學不易。但求知好學的張守禮自學了高中課程,後又考入軍事院校。1965年,張守禮和臺灣苗栗籍從事教育工作的陳庭英共組家庭,育有二女。1985年,退休。

  何時能再回故里?不會一直在夢中吧! 1987年,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離開家鄉近40年的張守禮終於可以踏上魂牽夢縈的故鄉了!只是當年那個離開家鄉、風華正茂的少年,再次踏上故土已是兩鬢斑白的老人。

  時光漫長割不斷血脈親情,隔海相望終難捨家鄉情愫。綿綿鄉愁,張守禮老先生以翰墨記之。

  因為思鄉,60多年來,張守禮積極參與在臺宿遷鄉親活動,曾歷任臺北宿遷同鄉會總幹事、理事長等職。為解眾多宿遷旅臺鄉親那濃濃思鄉之情,臺北宿遷同鄉會特出版《宿遷》期刊,刊載鄉音鄉情鄉事。家鄉的一草一木,都寄託著遊子的鄉愁。

  因為思鄉,張守禮根據自己兒時的記憶,手繪了家鄉“張圩歷史建築遺址原貌鳥瞰畫圖”以及“張圩本宅及集市遺址位置含概簡圖”等家鄉原貌。一筆一劃,勾勒的是張老先生濃濃思鄉之情。

  因為思鄉,張守禮至今依然保存了在宿遷縣立中學讀書時的學生證以及抗日戰爭勝利後復校第一屆初三畢業生照片等眾多珍貴史料。去年,張守禮把這些保存70多年的珍貴資料捐給了母校宿遷馬陵中學(前身宿遷縣立中學)

  已經88歲高齡的張守禮耳不聾眼不花,雖身處海峽對岸,但情牽家鄉、關注兩岸的目光從未離開。他還經常組織在臺二三代鄉親回大陸家鄉探親,感受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2016年春節,在他的安排下,宿遷臺北兩岸同胞跨越海峽,舉辦親情連線送祝福活動。當臺北演播大廳出現一幅具有濃郁家鄉情結的“鄉音鄉情宿遷親,煎餅朝牌楂糕甜--吾亦愛吾鄉”春聯時,把“兩岸一家親”活動氣氛推向了高潮。

  張守禮説,留住鄉愁,就是留住根。(作者 吳以梅)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