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徵文活動  >   優秀徵文

臺灣的遊子,故土的魂膽

2019年01月22日 13:37:1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生於1920年的葉仁達回來了。然而胡巷村沒有三個村民能認識他,1935年,葉仁達和村裏的年輕人去打仗,從此杳無音訊。連親人都當他們死了,不過親人都死在他們的前頭,葉仁達的親人也不例外,還活的近親,只有一名素未謀面的堂侄,已然四十多歲的耕田佬。

  葉仁達從來不提過去,當時的村民判斷他是軍官,每個月退休金有兩千多台幣。他沒在第一批大陸探親團隊伍裏,也許正是因為軍官的身份,到了九二共識後姍姍來到故里。他不斷對每一個村民講訴在臺灣的自己,是如何隔海相望福建的家山,以及回鄉的路如何苦難。

  臺灣榮民葉仁達回來了。此前,海峽是一個不可逾越的藩籬,1949年以來,只因那句‘反攻大陸回家去’,此生未婚未育,然而一等再等……直到大陸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才出現素衣還鄉的轉機。

  《告臺灣同胞書》在外省人裏流傳甚廣:“互通訊息,探親訪友,參觀旅遊。”這句話像從大陸伸進臺灣的橄欖枝,深深的揪住外省人的心,最為怦然的是眷村的榮民與義民,他們不顧當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政策,穿著‘想家’衣裳遊走、靜坐、哭訴,散發想家的傳單,回家的思潮促成‘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

  《告臺灣同胞書》對於葉仁達而言,無疑是一封家書,他在回鄉的隨身提包中,特意找來《書》,和所有通行證明放在一起,向人證明自己屬於‘合法’落葉歸根。

  72歲的葉仁達于1993年回來了。由鄉上的工作人員陪到村子,闊別近六十年,他終於回到胡巷堡。此時的胡巷堡改叫胡巷村,劃到建陽縣將口鄉管轄。

  1987年的開放探親,葉仁達才有了渠道,精確了福建的故土胡巷堡的方向,這花了他三年的時間。故鄉在望,回鄉,鄉愁已成現實的物非人也非,不回鄉,離愁近六十年又何處托往,人生又有幾個甲子?斗轉星移,故鄉不會老去,只有更纏綿的鄉情,當他來到物質匱乏的胡巷村,回家的第一頓飯,招待他的是雞鴨魚肉,著實讓老堂侄提前幾天的張羅。

  鄉音不改的葉仁達回來了。在故土的生活中,他的穿衣打扮、行為習慣已經不是臺灣人,而是融回到農村小老頭德行中去。和老頭們一起買廉價煙——‘飛馬’牌,被年輕人嘲為‘四腳踢’的香煙,葉仁達樂意在無惡意的一堂哄笑中,和老少們一起吞雲吐霧。也接受手卷紙煙,呸著煙絲。臺胞葉仁達因此在故土胡巷村落了戶口。

  農閒時,葉仁達請來戲班為村民公演、他資助窮苦孩子讀書、他贊助村路水泥化、他‘借’錢給頭批出國務工的剩餘勞動力,如今,村子已有八十多名出國務工的莊稼人……他樂意和大家排憂解難,聊些家里長短。人們不叫他葉仁達,只稱呼他為臺胞,臺胞在村裏不是地域人,而是慈祥與友善的長者。

  胡巷村村民葉仁達懷念本村的戰友。經過多方聯繫,除了戰死的和老死的,還剩下兩位老兵,一位在臺灣,另一位在美國。村民葉仁達在海峽架起橋梁,讓村民見到回鄉祭祖的兩位老兵,原來啊!人這一輩子最頑固不化的,居然是鄉音鄉韻。

  村民葉仁達每年要去臺灣兩趟,路途遙遠還需轉机香港。兩岸關係暖和後就一年一趟,進一步友好後就兩年一趟……2005年,村民葉仁達斂棺入土,在胡巷村的後山頭歸了根,可惜沒等到兩岸三通的空中直航,這時去臺灣,就是燒一頓便飯的功夫。

  但我們聽到臺胞這個稱呼的時候,當即想起後山頭的村民葉仁達在山下的日常。(作者:胡賢同)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