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徵文活動  >   優秀徵文

兩岸四十年:銘記痛苦過去 展望幸福未來

2019年01月21日 10:28:4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時間像離弦的箭,一眨眼,四十年便過去了。曾經,有多少傲立浪頭的風流人物都已作古;又有多少歷史的見證者步入耄耋之年;還有多少曾經的懵懂少年為了前人未完成的理想在前赴後繼地奮鬥不止。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四十年,舊貌換新顏;四十年,滄海變桑田;四十年,一段不可磨滅的記憶。

  今年,恰好是《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四十週年。回顧這一歷史的重大事件,至今讓人喜憂參半。喜的是兩岸關係從過去緊張的軍事對抗轉向今天互通有無的合作共贏,雙方經貿交流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憂的是兩岸懸而未決的主權歸屬問題,就像一堵“柏林墻”,有待後人推倒。

  作為一名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中國人,我時刻關注著兩岸關係的最新動態,期盼著兩岸關係能保持著“天天一小步”向前健康、穩定、和諧發展。記得早些年,遊走于福建、臺灣之間,感受來自兩地之間同文同種的文化傳承;體驗極其相似的生活習慣;遵守不約而同的祭祀典禮,這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讓人身心舒適,如沐春風一般。

  談到臺灣,中國大陸人民的情感是複雜的,是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的矛盾體,或者説“恨鐵不成鋼”。中國大陸的人民搞不懂,明明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都是炎黃子孫,作為龍的傳人,為什麼臺灣跟大陸的關係總是若即若離,僅僅停留在可以在一起“喝喝茶,談談心”的窘迫境地,臺灣還時不時地要點優惠政策。

  伴隨著中國大陸的強勢崛起,面對兩岸之間的對話,中國大陸顯得越發成熟、穩重、自信。反觀中國臺灣,越來越無計可施,陷入歇斯底里的吶喊之中,整個臺灣社會階層逐漸變得煩躁不安,呈現出既不甘心、卻又無何無可奈何的窘迫境遇。可以説,中國臺灣自己放棄了與中國大陸開展公平對話的機會,這其實是中國臺灣綜合優勢喪失的直接體現,談判價碼的貶值。

  談及中國大陸,臺灣社會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憂慮感。當以前的那些臺灣名嘴在各大電視網路平臺探討中國大陸時,大多持有一種抨擊的態度。好在隨著時間推移,在越來越多的臺灣電視節目中,那些所謂的名嘴們開始客觀、公正、理性地正視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中國大陸的崛起,意味著中國人在世界舞臺上的話語權開始加重,這對臺灣人民來説也是一個側面的激勵作用。

  舉一個例子,隨著越來越多的臺灣藝人紛紛北上撈金,這在一定層面上反映出臺灣社會狹小的市場容量已無法提供可以滿足臺灣人民發揮拳腳,準備大幹一場的空間。臺灣作為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國際影響力日趨下降。在面對中國大陸這個重新煥發青春的巨人時,美國尚且不能從容應對,更何況一個持續走下坡路的臺灣。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廣度進一步拓寬;深度進一步加強,未來幾年,中國大陸將遠遠地將中國臺灣甩在後面。中國大陸就像開著一輛跑車與騎著一輛三輪車的臺灣在高速公路上一起飛馳,無論臺灣如何使勁,兩者間的間距只增不減。沿途的很多國家和地區,拿著車票都未必能上車,而擁有免費車票的臺灣卻不珍惜,著實可悲。

  中國人講究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兩岸一統即是歷史的最終走向,也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這些不以政客的意志為轉移,人為因素不可阻擋統一大勢。政治所起的影響,無非是統一之前這段相互磨合的時間長短問題。值此,《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四十週年之際,作為一名中國人,衷心希望兩岸早日一統,儘快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方能上不負炎黃祖宗,下不負萬世國民,對人民、對歷史有個交代。(作者:高洋斌)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