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   相關報道

百名記者進百村|下溝村的“高能”工程隊

2020年10月27日 16:14:13  來源:河南日報
字號:    

  深秋時節,走進魯山縣堯山鎮下溝村,天氣格外清爽,幾聲雞鳴在安靜的村裏回蕩。

  吃罷早飯,下溝村黨支部書記王金民坐在圓桌旁,説起村裏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農民工:大傢夥兒不搬磚,也不抹泥,專門在景區修滑道、建玻璃吊橋,人稱“工程隊”。

  “俺這工程隊,用現在年輕人的話説,通‘高能’著了!”王金民笑著説。

  第一個在堯山修旱滑的人

  28年前,剛成家不久的王金志還在石人山景區(現堯山景區)經營著小生意。這一年,也是石人山景區開發的第一年。

  因為賣工藝品效益不好,加上結婚蓋房,王金志説:“那時候很窮。”

  其實,窮的也是整個下溝村。下溝村四面環山,全村486人,耕地面積235畝,每人平均不足0.5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紅薯等農作物,群眾依靠種地只能解決溫飽問題。

  不過,在1993年,下溝村的“命運”開始發生轉變。

  這一年,王金志大著膽子接下了一個“大工程”。“領導説要在石人山的白牛城建滑道,坡度是28度到30度。”雖然對修建遊樂設施沒有經驗,但王金志説:“上級怎麼安排,我們就怎麼幹。”

  “不陡的地方還好辦,如果陡得很,就得用繩子係著樹、拴著腰,拿鑽在石壁上打眼兒、焊接,就像建人工天河紅旗渠那樣。”王金志帶著村裏十來個人摸索著幹了一年多。

  第二年,一條長188米的石頭滑道在白牛城“面世”,王金志成了下溝村修旱滑的第一個人。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王金志第二次去重渡溝建滑道只用了3個月。從2003年開始,王金志專門帶人在景區修滑道,他説:“那時候算是找到了一條掙錢的門路。”

  跟著工程隊走上脫貧路

  啥叫“高能”工程隊?王國興有答案。55歲的他曾跟著王金志外出建滑道,後來自己帶隊,成為人們俗稱的“包工頭”。

  “説‘高’,是因為我們經常在高山上作業;説‘能’,是因為我們親自修出了下溝人的致富路。”王國興笑道。

  50歲的牛桂山原來是村裏的貧困群眾,現在在王國興的隊裏當小工,一天的工資是200元,“我吃吃花花一年還能落下3萬塊左右。”

  2017年年底,牛桂山脫貧。

  “截至2019年年底,下溝村累計脫貧38戶167人,未脫貧的只剩下4戶4人。”王金民説,通過外出承建工程,下溝村已經改變了原來的貧困面貌。

  下溝人把滑道修到了全國

  因為在新疆當過兵,27歲的王雍博喜歡穿一身軍綠色衣服。

  王雍博説,這兩年,景區的玻璃棧道基本飽和了,現在他們去各地主要修水滑和觀景臺。

  “海南、內蒙古、浙江、山西、江西……這些地方工程隊都去過。”已經退伍2年的王雍博跟著工程隊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

  “工程隊的特點是流動性強。”王金民説,下溝村有9個工程隊,每年出去幹活的有200多人,這200多人修建了全國80%的滑道。

  提及村民收入,王金民顯得很自豪:全村119戶,有83輛小汽車。

  更讓他高興的是村裏有幾個工程隊正在和韓國、泰國的景區洽談生意。“下溝人要把滑道建到國外了。”他説。

  採訪手記

  下溝村出了“高能”的工程隊。和多數農民工相比,這個村子的工程隊擁有差異化、專業化特質。在旅遊産業發展的浪潮中,小小的村落髮展出了專門在景區修滑道、修玻璃吊橋的群體,他們另辟蹊徑、做精做專,靠技術輸出把外面的資金挖到“家裏”來。恰是這差異化和專業化才讓收益達到了最大化。如今的下溝村,90%以上的村民都蓋起了小洋房,曾經沉寂落後的鄉村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鄉村名片

  下溝村位於魯山縣堯山鎮西南4公里,四面環山。全村共有119戶486人,有2個村民小組、13個自然村,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外出務工,部分村民在周邊景區、農家樂打工。截至2019年年底,下溝村沒有脫貧的只剩下4戶4人。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