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小鎮新店鄉青蔥起伏的山巒上,一座紅墻黑瓦的古屋靜立在公路邊,空寂的院落少有人光顧,只有大門匾額上用漢藏雙語書寫的“茶馬司”提醒人們,1000年前這裡曾熱鬧繁忙過。
宋代皇帝于西元1074年建立的這個“政府機構”,管理著一項特殊交易:用蜀地茶葉交換來自西部高原的吐蕃戰馬,以抵禦來自北部的外敵入侵。
戰馬早已隨著戰爭的結束、國家的統一而退出歷史舞臺,茶馬司也漸遭廢棄,靜立成歷史遺跡,但1000多年來茶葉的流通卻從未中斷過。
距茶馬司舊址僅5公里的公路另一側,來自拉薩的藏族商人加央洛丹開設的朗賽茶廠機器轟鳴,周邊茶農春夏之際採摘的鮮嫩葉芽在這裡經過30多道工序,變成黑褐色的茶磚,包進長條形竹篾簍中。“從這裡我們的産品銷往我的家鄉西藏和其他藏族聚住區。”39歲的加央洛丹指著門前的公路説,這條從雅安通往拉薩的318國道有個著名的別稱:川藏茶馬古道。
新店鄉位於終年雲霧繚繞的雅安蒙頂山區。西元前53年,茶道大師吳理真在此開創了人工種茶先河,蒙頂山也因此得名“世界茶文化發源地”。而從雅安西行僅200公里,隨著山地海拔急劇抬升,就進入了廣闊的藏族聚住區。
身處高寒地帶的藏族人民常食酥油、牛肉等高蛋白、高熱量食品,缺乏蔬菜和水果,飲食結構特別需要茶葉所含的茶素、維生素等來調節均衡身體所需。他們很早就知道來自內地的茶葉有此功效,於是世代飲用,即便今天咖啡、可樂等各種飲料花樣百齣,用藏茶熬製的清茶和酥油茶仍是藏族人的每日飲品。“我們藏族有句諺語叫‘寧可三日無飯,不可一日無茶’。藏族人喝茶的歷史有1300多年,可以説我們的生活是和茶息息相關的。”加央洛丹説。
89歲的甘紹鬱仍清晰記得當年茶馬道上人背馬馱運送藏茶的熱鬧景象。甘紹鬱住在雅安市多營鎮大山腳下的公路邊,六七十年前,這裡正是茶馬古道通往藏族聚住區的第一個歇腳點,背夫們背著兩百多斤重的茶葉,手拄拐杖,吃力地翻越重重山脈,邁向茶馬交易中心康定和更遠的地方。西藏的大商戶也派馬隊下來馱茶。“拉薩邦達昌的馬隊一齣來就是上千匹。”他説。
如今的茶道依然繁忙,只不過載重卡車替代了人畜,背夫們的身影凝固為城市雕塑。60年前,為和平解放西藏而修建的二郎山公路因為隧道的開通而不再險峻,從雅安出發僅需兩小時就到達康定。
上世紀90年代,甘紹鬱的小兒子甘玉祥重振家業建立“兄弟友誼”茶廠,並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南路邊茶製作技藝”傳承人。 “雅安每年生産8000噸以上的邊茶,將近三分之一的雅安人從事與邊茶相關的行業。”甘玉祥説。
雅安茶廠提供的資料顯示,當年進藏的18軍曾收購了雅安的10萬多包庫存茶包,通過康定輾轉運往藏族地區。1954年底,川藏公路通到拉薩後,雅安茶葉更是源源不斷地運往西藏。在兄弟友誼茶廠,小山一般堆放著竹篾包裝的“儲備茶”。甘玉祥説,作為一種民族特需商品,國家十分重視對邊茶供應的保障,在生産、流通、價格等方面實行專門的國家儲備制度。
歷史悠久的雅安茶廠至今仍珍藏著一種“團結茶”樣品。198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20週年時,中央在雅安茶廠訂購40多萬份“民族團結”牌的茶磚作為禮品,送給西藏每戶農牧民一份,此事被傳為佳話。
加央洛丹説,現在我們開廠收購這麼多本地茶農的茶葉,幫助他們提高收入。另外每年收購裝茶的竹篾子,也可以給老百姓創收500多萬元。
進入21世紀,藏茶不再只限于黝黑的磚茶。在拉薩的大小超市裏,都能找到朗賽茶廠和其他廠家生産的速溶酥油茶和甜茶。
加央洛丹説:“現在藏族人生活節奏加快了,很多人難得有時間自己每天熬酥油茶,速溶産品方便了許多。到西藏的遊客也喜歡購買,把藏茶帶到各地。”
有著60多年曆史的雅安茶廠,一方面仍嚴格保留藏茶的傳統製作工藝,同時也開發了更多樣的茶産品。雅安茶廠有限公司董事胡進説,除了繼續給藏族百姓提供優質産品,“藏茶古鎮”雅安的廠商們現在十分重視開發新産品,希望把健康、醇香的藏茶推廣到更多地區,讓這份綿延了千年的漢藏“茶緣”一直續寫下去。(記者袁曄、文濤、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