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西藏昌都:雙語教育60年 民族團結一家親

時間:2011-06-22 16:30   來源:人民網

  編者按:6月20日,“西藏和平解放六十週年中央媒體重走進藏路”採訪活動正式啟動。接下來的幾天,來自全國38家中央媒體的60名記者將沿著青藏、川藏(含滇藏)和新藏3條線路深入西藏52個縣市區進行採訪報道,記者將用文字和鏡頭,真實、全面地記錄西藏。人民網記者跟隨川藏(含滇藏)採訪組進行採訪報道。

  早上不到9點鐘,記者乘坐的飛機降落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機場——邦達機場,站在海拔4334米的機場上,西藏的天格外地藍。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記者來到了重走進藏路的第一站——昌都。

  在昌都地區實驗小學,一群可愛的孩子正在操場上玩“貼燒餅”的遊戲,他們有的左躲右閃,恐怕被人追到,有的全神貫注,時刻準備奔跑,歡聲笑語不斷。這些孩子有藏族的,也有漢族的,還有其他民族的,他們在這裡可以受到藏語文和漢語文的雙語教育。而這樣的雙語教育模式,在昌都已經有60年的悠久歷史。

  上個世紀50年代,藏族女孩貢秋曲珍正值豆蔻年華,她懷著滿腔的熱血,走進了十八軍的隊伍,語言並沒有成為他們溝通的障礙,貢秋曲珍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幫助十八軍料理後勤事務,還主動與漢族同志溝通,學習漢族的語言和文化傳統。貢秋曲珍在學習漢語上非常刻苦,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她已經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就這樣,貢秋曲珍成為了十八軍的藏語小教員,同時擔任十八軍的藏漢翻譯。

  十八軍進入昌都後,軍隊裏掀起一股藏語學習熱,戰士們都努力學習藏語,以便與當地群眾更好地溝通,落實黨的政策。貢秋曲珍在擔任藏語教員的過程中,認識了比自己大19歲的楊全州,楊全州的誠懇穩重深深地打動了貢秋曲珍,1954年,兩人喜結連理。結婚之後,貢秋曲珍從愛人那裏學到了更多的漢語,更是全心全意投入到了藏漢雙語教學中。

  78歲的貢秋曲珍老人見到記者非常高興,她興奮地回憶著當年給戰士們教藏語的情形:“那時候每到週末,就會有二三十個人湊在一起交流藏語和漢語,大家學習都很認真,沒有一個調皮的。”説到這裡,貢秋曲珍老人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年代,眼神中流露出無比的懷念。

  貢秋曲珍老人一生養育了7個兒女,現在和三女兒布姆住在一起,提起現在的生活,老人連連説好,她戴的漂亮耳環就是布姆買的。老人説,孩子們除了經常給她錢買東西,還時常打電話給她,兒女們都説,只要媽媽好好活著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貢秋曲珍老人的三女兒布姆説,老人經常講她年輕時的故事給孫子們聽,孩子們學習都非常好。

  貢秋曲珍老人當年的教學條件可以説非常簡陋,60年來,西藏的雙語教育有了很大的飛躍。幾十年來西藏各級各類學校始終沒有停止過對雙語教育的各種試點,培養了很多藏漢兼通的雙語人才。

  1951年,西藏第一所現代小學——昌都小學成立,西藏現代教育開始起步,經過60年的發展,昌都小學已經發展成現在的昌都地區實驗小學,截至2010年底,學校共畢業小學生55屆,現任自治區人大主任向巴平措便是從這裡畢業的,當時還擔任了班裏的班長。學校被原自治區黨委書記、十八軍老首長陰法唐譽為雪域高原的第一個人才搖籃。

  現在的昌都地區實驗小學已經非常現代化。這裡有學生機房,有多媒體教室,還有音樂教室、語音教室、舞蹈室、學生閱覽室……這裡有近百分之六十的農牧民子女就學,他們剛來上學時幾乎聽不懂漢語,可經過一年,他們説話時,已經可以流暢地進行雙語切換了。

  記者在學校裏見到了漂亮的藏族小姑娘扎西次西,她今年14歲,讀六年級。扎西次西説,她的父母都是農牧民,父母為了她能學習漢語,特地從鄉下搬到昌都居住。父母沒有機會學習,現在要讓孩子好好學習,將來過上幸福的生活。“老師和同學對我的幫助很大,今年我就打算報考西藏班,希望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扎西次西對考學充滿信心。

  漢族學生宋雲梟是從四川眉山仁壽轉學來的,他覺得在這裡有各族小朋友一起玩耍,學習、生活都更加豐富多彩。

  在今天的昌都地區實驗小學,有許多貢秋曲珍老人的同行,他們在辛勤地對學生進行雙語教育。江嘎老師是其中非常優秀的一位教師,他對記者説,西藏雙語教育的政策環境比較好,家長也對雙語教育很認同。現在西藏的每個地區、每個學校根據自身特點,自主選擇雙語教育的模式、開展雙語教學工作,是雙語教育成功的法寶。“像我們學校,分漢語班和藏語班,但是學生有選擇的空間,藏族班裏有漢族學生和其他民族學生,漢語班裏也有藏族學生和其他民族學生。”

  昌都地區教育局副局長李學剛曾經擔任過昌都地區實驗小學的校長,他説幾十年來昌都地區實驗小學的變化可以用“不可同日而語”來形容,60年來,培養了不計其數的雙語人才,真正是民族團結的一座橋梁。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