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6月3日,德國一列高速列車脫軌,101人死亡,105人受傷。事故引發德全國討論反思。(網路截圖)
“所有鐵路人都應深刻反思”
1998年6月3日,德國一列高速列車在以200公里的時速行駛時突然衝出軌道,撞上3百噸重的混凝土橋梁,橋梁坍塌,壓在了列車的最後兩節車廂上,最終導致101人死亡,105人受傷。
事故發生後三天,所有此型號火車停駛,進行全面檢測。重新運作後,最高時速由280公里降至160公里,隨後,被認為是事故原因的此型號火車全部車輪被更換。死傷者共獲得共計4300萬馬克賠償。此事引發了德國全國性的討論和反思。
而昨晚,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表示,發生“7 23”特別重大鐵路事故的甬溫線昨晚19點已具備開通條件。他繼而表示,“中國高鐵的技術是先進的,我們仍有信心”。
近年來,我國鐵路重大事故不斷:
2008年年初,膠濟鐵路客運專線,ZH-1標段安丘至昌邑段發生動車組列車撞人事故,18名施工鐵路工人遇難。
2008年4月28日淩晨4時,同在膠濟鐵路客運專線,T195次客車與5034次客車在ZH-6標段-淄博段王村至周村東區間相撞。72人遇難,416人受傷。
2010年5月23日淩晨2時許,因連日降雨造成山體滑坡掩埋線路,由上海南開往桂林的K859次旅客列車,運作至江西省境內滬昆鐵路余江至東鄉間,發生脫線事故,19人遇難……
一連串血的教訓,拷問著中國鐵路發展的路徑選擇。
昨天,鐵道部鐵路科學研究院一位資深專家表示,事故的教訓太深刻了,“尤其是作為我們鐵路人來説,高鐵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規模是不是太大了?整個系統能不能跟上這個速度?應該不應該慢下來?這次事故以後,所有鐵路人都應該反思!”
上海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孫章教授説,通過“7 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鐵道部門對於極端天氣應加強認識,特別是動車沿線城市,鐵路部門應與氣象部門互通資訊,提早預防。
“鐵路部門在技術上應有所改進,設計多套應急保障方案,除了有線通信,還應有更多的無線通信方式,讓安全有冗余度,確保萬無一失,這在技術上並不是難題;另外,根據各條線路的特點,要針對性地改進,比如甬臺溫這條沿海鐵路,經常會碰上雷電、颱風,針對這些天氣進行改善。”

1998年6月3日德國高速列車脫軌後,三天內所有此型號火車停駛,全面檢測,這種輪子被認為是事故原因,全部換掉。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