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16日電(吳傑、吳敏)海地地震發生後,中國國際救援隊是第一支趕到災區並同時展開搜救和醫療救助的國際救援隊。擔負醫療救援任務的隊員第一時間與新華社記者連線,講述了這場罕見的地震災害。
隊長候世科:“我們是唯一開設醫療救助點的國際救援隊”
當地時間15日20時,我們成功開設醫療救助點,是目前唯一在海地開設醫療救助點的國際救援隊。不僅承擔了救助被壓埋傷員的救治、自身救援隊醫療保障和維和部隊人員的巡診任務,還在總理府附近災民點開闢第二個救助點,總共救助了120名傷員,同時開展了衛生宣教、衛生防疫工作。
總理府幾百平方米的地方聚集了近千名災民,為了有效預防傳染病,我們對災民點噴灑消毒面積達300多平方米。但由於攜帶的消毒藥物有限,我們明天會帶更多的藥物去現場。
副隊長樊毫軍:“大量傷者的傷口存在嚴重感染,急需專業醫療救助”
雖然有志願者為災民們提供一些基礎醫療,但幾乎沒有專業人員,大量傷者的傷口存在嚴重感染,急需專業醫療救助。很多災民頭部、肢體和肩背部同時受傷,由於沒有很好地清創,一些人的傷口上全是膿液和伴有膿苔,甚至泥沙等異物。我們的外科清創換藥任務非常重,紗布、棉球、棉簽、繃帶等敷料和消毒液消耗非常大,幾乎每個部位的換藥等於平時手術室中的大換藥。
大量傷員趕來求診。我剛發了一個口罩,立即伸來很多索要的手。
隊員張雪梅:“那個堅強的女孩讓我感動”
老人和孩子外傷後嚴重感染的患者非常多,作為一個母親,我十分心疼那些受傷的孩子。有一個在姐姐陪伴下來到我們醫療點的女孩讓我十分感動,她只有七八歲,頭皮上有巴掌大的撕裂傷,志願者給她做了簡單縫合,但已嚴重感染的傷口滿是血和膿。我給她做清創時,她疼得眼淚順著臉頰往下流,但強忍著不肯哭出聲來。
隊員王明新:“我們的救助工作受到了當地民眾的感謝”
淩晨,一陣劇烈的搖晃把我從睡夢中驚醒,我馬上反應過來這是一次震級較高的余震。今天能感受到的余震發生4次,這種情況對我們來説已經習以為常了。
我們的救助工作受到了當地民眾的感謝,影響越來越大。由於當地的法語翻譯較少,幾名懂英語的志願者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傷員絡繹不絕,由於有志願者的參與,診療工作有條不紊,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為了防止疫情出現,我們開始增加防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對災區的洗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