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別具一格的藏族服飾文化及異彩紛呈的禮儀(圖)

時間:2011-07-06 14:49   來源:騰訊旅遊

  帽子

  玉樹藏胞帽子種類不少,形狀各異,既有禦寒功能,又起著裝飾、禮儀的作用。

  四葉錦邊帽

  藏語叫做“才日井崗”。呈圓筒形,下有似葉狀四片兩大兩小的帽耳,帽耳邊緣向外翹起。質地多為咖啡細呢,外沿鑲有金銀絲繩,帽耳邊緣縫有細條黑色松鼠皮。戴帽時,根據需要,自耳開閉隨己,四帽耳下放,暖和如春;夏日一帽耳放置額前,帽沿遮住烈日;春秋,四葉卷進帽內,冷暖相宜,形似筒形錦絲帽。

  狐皮帽

  這是適應高原氣候的冬帽,呈梯形,後開叉。選用秋末冬初金黃色狐皮縫制而成,多以紫青、紫紅色團花緞做面。平時沿開叉處邊緣上翻,狐毛外露,隨風起伏,禦寒時放下翻緣,狐毛貼頰,又綿又暖。也可開叉前戴,叉角里翻,既保暖,又不影響視線。

  昵制禮帽

  過去從內地或通過西藏從印度販進,價錢昂貴,普通人家極為難得。富有人家一般作為夏日或喜慶時的帽子,顯得莊重、美觀。

  紅穗帽

  藏語叫“覺拉”,為玉樹藏胞男子專用品,形如圓筒,帽身和內徑均約22厘米,上有直徑約30厘米的頂蓋,口有外沿,為上窄下寬各外露1.5厘米和6厘米長的兩層短檐,綴于帽頂中心的紅級是輻射狀向外頂檐四周散開,固定于檐邊,穗垂四圍至口檐下6厘米許,走路、跳舞時隨舞步自然擺動,顯得英姿豪放。因玉樹男子喜戴這種紅穗帽,本省東部地區的其他民族通稱玉樹地區為“紅帽”,稱玉樹藏胞為“紅帽兒”,相傳蓋源于此。

  藏靴

  藏靴式樣特別,左右可以換穿,男女不分,藏語叫做“夯”,俗稱“算巴”,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靴前呈三指寬的長方形,其間鑲織錦緞或金銀絲繩,兩邊備用紅、黃、綠三色絲線編制花紋,後開叉;靴腰下部用紅呢或紅氆氌縫于做里的薄氈上,紅布緣邊,里飾黑布。靴底為厚質牛皮,靴尖向上翹起,喜慶佳節時還穿馬靴或藏式皮靴。藏靴既暖腿腳,又很輕巧,結實耐用。

  靴帶

  專用自織的彩色絲帶或細羊毛線編制的線帶,寬約兩指,兩頭有垂穗。係帶時,由前往後,平鋪緊疊,穗垂靴又兩側。

  多彩的飾物

  玉樹藏胞酷愛裝飾,特別婦女,精美昂貴的裝飾品佩及頭頂、發辮、兩耳、頸部、手腕、手指以及腰腿。

  發飾

  玉樹藏胞男女均蓄辯,佩首飾。男子洗梳長發,編成一根又長又粗的辮子,也有頂發分成二至四等分成小辯,然後合編為一粗辮,辮梢續編幾簇紅色或黑色穗線,發根佩套一玲瓏的象牙或銀箍束緊,並在發根不遠處綴以鑲嵌有紅珊瑚的法輪雙魚等吉祥物,或兩紅夾一花的三顆瑪瑙,然後將發辮盤在頭頂,續編長穗隨發辮繞一圈後,由右耳順肩垂向胸前。婦女的發飾更為講究,一般洗梳裝飾一次,需要在1-2名女友幫助下花費大半天時間。長發洗凈待幹時,梳辮成許多等距排比的小辮,辮梢向後係編在一起,家境好的則用小銀鏈鎖住辮梢,披于後背,續編紅穗絲于合辮梢,置絲綢腰帶下,上面輕束雕紋皮帶,辮穗自然下垂。純牧區婦女還在各小辮及辮梢上綴滿珊瑚等飾物,有的還在長方形的專用飾帶上綴以珊瑚、貝殼、銀幣、紋銀碗等,係在辮梢,長及腳跟,走起路來,鏗鏘有聲。已婚婦女,前額兩側和頭頂各置一黃琥珀,藏語叫“蠟貝”。結古地區家境富裕的己婚婦女,為顯示其富貴,頭頂各佩置五顆蠟貝,呈五角形地前二、中二、後一,並在靠兩頰的小辮上,係上邊綴綠松石、紅珊瑚長形飾發帶,中間綴以二三十顆蠟貝、珊瑚,猶如一頂紅黃相間的遮耳寶冠,十分好看。少女則額前有劉海,頭頂戴一蠟貝,若劉海兩側置有兩顆小瑪瑙或松耳石,則表示已有男友若係寡婦,取下頭頂的蠟貝若摘去前額兩側蠟貝,則表示雙親已故;若前額兩側的蠟貝附近置有兩顆松耳石,則表示不幸,雙親及丈夫全亡故。

  耳飾

  男女均戴耳環。另子只戴右耳,藏語叫“紋然”,環質用銀子或白銅打制,偏中微凸的圓形中鑲有松耳石或珊瑚。達貴人家不打制環形,用線直接串松耳石戴在耳朵上,叫“也那”。婦女耳環形態各異,主要有“多那”和“念阿”兩種,前者的耳環下鑲有松耳石,後者環下鑲有細碎的小松耳石,再下是長形的珊瑚,尾部是細長的松耳石,十分考究。無論前者還是後者環質均為金、鍍金或白銀、黃鋼。

  頸飾

  頸飾均為項鏈,藏語叫“格賽”。男子多戴瑪瑙項鏈,正中為一筒形,兩邊為較大的圓形,兩眼處鑲以銀環,其余為珠形。女子常戴一至數串間置瑪璃的貓眼石項鏈,或珊瑚、綠松石串在一起的項鏈,珊瑚、松耳石之間橫穿兩眼處嵌有金銀的筒形瑪珞琉。男女均戴護身的銀制“嘎吾”,內裝有微形佛像、經文或活佛賜予之神物,形狀大小不同,男的多用方形,女的多用圓形。

  腕飾

  男女均喜戴象牙手銷或鎊紋的銀鐲、玉鐲等。成年人,特別是老年男女不念嘛尼時,還將象牙或紅檀木制成的念珠繞于手腕。

  腰錦

  除隨步隨風飄曳的絲綢腰帶、精美鑲嵌的皮帶外,皮腰帶上還係有各種精制的具有裝飾作用的生活用具。長約75厘米的護身腰刀是男子的專用品。柄鞘飾有白銀、鎏金或寶鯊等,一般出遠門或喜慶佳節時從右至左斜插于腰帶下。作為生活用具的小刀,即通常所說的“藏刀”,男女均戴,挂于腰帶右側膀骨前。藏刀,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是玉樹地區傳統的金屬工藝品。柄黯精巧美觀,刀柄常用牛角、銀、銅、鐵等相間打制或鑲以盆魚皮,既美觀又不易滑脫。有的還用鏤刻花卉、獅虎圖案等的鋼、銀制成,上面嵌紅寶珠。刀黯則以木料做里,外箍銅、鐵皮,上面浮雕龍風、卷草紋、幾何回旋紋等塊面點綴的二方連續或體現藏傳佛教文化的寶瓶、法輪雙魚、荷花等,並鑲上瑪瑙、珊瑚等名貴珠寶,顯得華麗、富有。後黯口處專做有套環,可套入腰帶,還拴有一細牛皮繩,可穿入刀柄上的細孔打結,以防丟失刀子。玉樹地區最具代表性,久負盛名的藏刀有玉樹縣安衝鄉的安衝藏刀和稱多縣賽河鄉的賽河藏刀。玉樹地區縫制事宜多由男子承擔,故男子腰帶上還係有精致的裝針筒。為引火方便,還係有火鐮夾,內裝有火石和引火的絨艾。

  指飾

  無論男女均在左手中指或無名指戴戒指,男子戒指多為象牙,女子多為金、銀。

  腳飾

  除了精致的藏靴和靴帶是多彩的裝飾品外,跳舞時無論男女還將一串鑰質小鈴係于靴面,隨著明快的歌聲和舞步,鈴鐺發出悅耳清脆的聲音,倍增節奏效果。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