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為什麼是吉利成功競購沃爾沃

時間:2010-03-30 08:1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吉利汽車于本月28日在瑞典與福特正式簽約,以18億美元收購其旗下的瑞典沃爾沃轎車100%的股權,從而使這場備受關注的“異國戀”修成正果。

  這項交易具有重要意義,它將使吉利擺脫低端品牌形象,借助沃爾沃多年沉澱的技術體系與“最安全車”的品牌形象,完成其全面戰略轉型。對於飛速增長的中國汽車行業來説,這項交易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此前,只有國內汽車業的龍頭老大——上汽收購韓國的雙龍,但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以世俗的眼光看來,這是一次不對稱的收購。吉利不過是一家歷史剛20年,造車才15年,以生産低端汽車為主的企業,而沃爾沃卻有著80年的歷史,凈資産超過15億美元、品牌價值接近百億美元,擁有高素質研發人才隊伍,年生産能力接近60萬輛。此前,國內一位出身汽車行業的退休高官就放言,中國還沒有誕生出能收購沃爾沃的汽車企業。

  客觀而言,此次吉利成功競購沃爾沃,有金融危機對福特所造成的重創以及其他競爭者較少的因素。但是,這並非説明吉利是出於運氣。事實上,吉利收購沃爾沃,並非一時興起,早在七八年前,李書福就一直謀劃著海外並購。在此期間,吉利還收購了英國等的一些汽車品牌。

  在中國的汽車市場上,從來都是跨國汽車巨頭在講著“並購或合資的故事”,如今故事輪到吉利來講了,確實給人一種世易時移的感覺。為什麼講故事的不是國內那些比吉利——無論就實力還是技術而言——都要強得多的車企呢?因為最近幾年,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一些企業尤其是國字號的壟斷企業,紛紛加快了拓展海外市場的步伐,大手筆收購國外的同類公司。然而,遺憾的是,除少數成功外,多數都“鎩羽而歸”。雖然跨國並購失敗的案例中外比比皆是,雖然國企的官方背景也很容易引起一些國家的警惕從而導致失敗,但不能不提到的一個根本因素是,多數壟斷國企並沒有經過殘酷的市場化錘鍊,卻用在國內行政壟斷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虛假競爭力去參與海外並購,因此,其失敗的風險自然就要遠大於成功的概率。

  相比國企在股權結構、管理模式、經營理念、企業環境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及其人才、管理、技術、産品、服務等基本要素儲備的不足對海外並購多少會産生的不利影響,吉利無疑要優秀得多。這從吉利的發展史可見一斑。最初是做摩托車的吉利在汽車領域的崛起本身就是一個奇跡。1997年正式進入汽車領域後,沒有合資企業在金融和財稅方面享受到的各種優惠政策,同時還得頂著同行的“奚落”、“嘲笑”甚至“打壓”,但吉利卻在10多年時間裏,取得了快速而長足的進步。去年吉利的業績表明,雖然産量還遠落後於上汽等國有企業,但其創造的利潤已經超過上汽,穩居國內汽車企業首位。吉利在汽車行業的競爭力説明,它比國企擁有更靈活多變的市場策略,以及符合市場競爭需要的公司治理結構;也比跨國汽車巨頭更能對廣大用戶群的需求和利益做出判斷。這就是吉利的競爭優勢,也是其他民營車企的競爭優勢。

  當然,對吉利來説,成功競購沃爾沃只是第一步,關鍵還在於如何去消化它。畢竟沃爾沃的歷史、文化、管理、環境和技術都與吉利有別,如果吉利消化不了沃爾沃,重演中國企業並購外企失敗的悲劇,不僅對吉利將是一個巨大的挫折,對中國的汽車業也會産生很負面的影響。另外,吉利的成功並購也提醒有關部門,應該在審批和融資上對民企的“走出去”提供大力支援,因為今後的海外並購可能主要依賴於有實力的民企。(鄧聿文)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