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同仇敵愾禦強虜——記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時間:2011-05-18 10:38   來源:新華網

  初夏的陜北,山川披綠,楊柳青青。距離延安市區70公里的子長縣二道街秀延河畔一處靜謐的農家小院,訪客不絕。

  瓦窯堡,一個深藏在黃土高原山坳河灣的小鎮,因為76年前中國共産黨的一次重要會議,聲聞天下、名留青史。在民族存亡的危難之際,中國共産黨人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寬闊胸襟,在此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在中國共産黨的積極努力和推動下,1937年9月下旬,以國共合作為中心,中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級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在這面旗幟下,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開始了中國近代以來空前規模的民族革命戰爭。

  上世紀30年代,中日民族矛盾進一步加劇。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侵佔了我東北百萬平方公里大好河山。1935年,又悍然製造華北事變,妄圖把華北變成第二個“滿洲國”。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即勝利完成長征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召開擴大會議,著重討論全國政治形勢和黨的策略路線、軍事戰略,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

  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時指出,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産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法寶。抗戰期間,中國共産黨堅持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成為引導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的旗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捩點。

  走近銹蝕的圍墻,穿過斑駁的院門,一排五孔窯洞的瓦窯堡會議舊址尚存,2張方桌、8條長凳尤在。這裡何以誕生影響中華民族命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

  延安幹部學院教授高尚斌認為,根源在於中國共産黨自誕生以來,就以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繁榮為使命,以實現中國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為己任。陜甘紅軍和蘇區主要創建人之一謝子長同志的侄子謝紹旺説,當時共産黨人與國民黨蔣介石有著深仇大恨,但在民族大義面前,共産黨人摒棄前嫌。

編輯:劉志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