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全黨黨員的楷模”羅亦農

時間:2011-04-24 12:35   來源:《湖南日報》

羅亦農 省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生平】

  羅亦農(1902—1928),湖南湘潭人。在黨的八七會議上當選為臨時中央局委員,1927年11月在上海臨時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組織局主任。是中國共産黨早期重要領導人,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192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任中央駐粵臨時委員會委員、中共江浙區委書記,參與組織領導省港大罷工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周恩來在黨的六大上曾稱讚他“是上海暴動的創造者”。大革命失敗後,他擔任湖北省委書記、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指揮湖北、湖南、江西等7省的革命運動和黨務工作。他指導了江西、湖南等省的秋收暴動,對不顧主客觀條件、盲目組織武漢城市暴動的做法,予以否定。他是早期共産黨人中堅持實事求是的模範,為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因羅亦農名聲在上海很大,帝國主義和反動當局以萬元懸賞追捕。但為籌備召開黨的六大,羅亦農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冒著極大的危險,為黨制定全國革命鬥爭方針。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賣,羅亦農被捕。在獄中,他堅貞不屈,並寫下了著名的絕命詩:“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殘軀何足懼,大敵正當前。”1928年4月21日,他在上海龍華刑場英勇就義,年僅26歲。中共中央在《悼羅亦農同志》文章中寫道:“羅亦農同志的熱烈的革命精神,可為中國共産黨全黨黨員的楷模。”

  【故事】

  富紳家庭“逆子”

  羅亦農1902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易俗河鎮的一個富紳家庭。他的父親羅子厚是管轄羅家幾所公堂的地方團總,還在當地開了家“石昌發”碓坊,做米生意,是個遐邇聞名的富紳。小時候,羅亦農就十分同情窮苦農民。

  有一年,湘潭一帶久旱不雨,羅亦農路過易俗河五房灣大垅,看到大泉井邊一群農民頂著烈日,一身泥水一身汗地掏井救禾。

  他上前打聽,問一整天掏井,能掙多少錢?農民們訴説,他們都是租的田,天旱無水,掏井救禾,哪個還有錢出?!羅亦農説,你佃的是東家的田,救的是東家的禾,就該東家出錢。 如果東家不出錢,也得從租谷中扣除,不然,你們不是為東家白出力呀!農民一聽,有道理,擱下井不掏了,找東家算賬去了。

  過後,那個東家把狀告到了羅子厚那裏,羅子厚把羅亦農叫到跟前,指著他鼻子大罵了一通,説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叫他往後休管閒事。

  小亦農的種種做法,在父親羅子厚眼裏真可謂大逆不道。羅子厚常對人説,羅家出了個逆子。但,最刺痛羅子厚的還是鄰居謝家借錢一事。

  那是1元紙幣值1塊銀圓時,謝家向羅子厚借了200元紙幣,後來,紙幣貶值,兩元紙幣方值1塊銀圓。羅子厚非叫謝家還200塊銀圓不可!兩家爭執不下。羅亦農當場為謝家説話,指責父親貪財,弄得羅子厚惱羞成怒,父子倆差點鬧翻了。

  事後,羅亦農在家門口貼了一副自寫的對聯:“存得天良,蒙慶受福;放開眼界,創業發家。”規勸父親善良處世,安分持家。

  羅亦農11歲時,來到湘潭下攝司向家塘郭同欽先生辦的學館讀書。郭同欽知識淵博,思想開明,有正義感,在湘潭一帶很有名望。羅亦農在郭同欽先生的諄諄教導下,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愛國之情,立下了為振興中華、拯救民族而奮鬥的大志。

  (記者 黃純芳 通訊員 史宣 整理)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