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正月十五 記者基層見聞

時間:2011-02-18 15:49   來源:新華網

  “年三十的煙火,正月十五的燈”,在千家萬戶賞花燈、品湯圓、猜燈謎、唱大戲、舞龍獅……慶祝元宵佳節的日子裏,新華社“新春走基層”記者的足跡遍佈城市鄉村,與抗旱農民、民族地區群眾及節日期間堅守崗位的勞動者一起過節。

  旱區農民:這個節過得不一樣,邊吃元宵邊忙抗旱

  【鏡頭一】17日是農曆傳統元宵節,但在地處豫西的伊川縣,抗旱服務隊仍然堅持在地裏抗旱澆麥。抗旱服務隊隊長韓超介紹,早在春節前就把機器設備都檢修了一遍,到了農曆初三,開罷動員會,大家都下到一線。“20多臺設備、30多個人,每天都是從早上7點出發,到晚上8點收工,除了下雪那兩天稍休整了一下,基本都沒停,到現在已經澆了2000多畝地了。”

  正在忙著抗旱的河南柘城縣崗王鄉高莊村村主任趙傳傑告訴記者,俗話説“十五里頭都是年”,往年從春節到元宵節這段時間,村裏都會“唱大戲”,今年則不同,大家抓住氣溫回升的機會,利用新埋下的電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抗旱澆麥,“可以説是一邊吃元宵,一邊忙抗旱,這個元宵節跟往年過得不一樣。”

  同屬旱區的安徽省界首市田營鎮種糧大戶張小飛把自己承包的160多畝小麥基本澆完了第二遍,終於松了口氣。他的袖口已經濕透,背部、腰部也沾滿黃色的泥垢。雖然正值元宵節,他依然是在地裏從早到晚幹了一整天。“等會兒去買一斤湯圓,晚上回家同老婆孩子一起過元宵節,煮湯圓。”他笑呵呵地告訴記者,等過了元宵節,他還得繼續給20畝地的大蔥澆水。張小飛告訴記者,幸虧政府去年新鑽了一批水井,使得田間地頭就有了水源,不然這麼遇到如此罕見的旱情肯定會著急得火燒眉毛。而且,每眼水井都配備了200米噴灌水管、水泵、柴油機,原本4000多元的機械,他僅僅花了1000多元就獲得了這套機械的保管使用權。

  農曆正月十五,山東濟寧市泗水縣濟河街道南彭村的農田裏,幾十個農民正在一條溝渠裏清淤。“今天元宵節,我們這裡風俗晚上要吃餃子。節要過,旱更要抗。搞好抗旱,餃子更香。”正在揮鍬挖淤的村民李延海説。這是龍灣套中型水庫的灌溉渠道東幹渠,全長11.4公里,沿線有7個村莊。清淤工作再有三四天可以完成。

  甘肅通渭抗擊旱魔“舊招新招一起上”。這裡十年九旱,是西部著名的乾旱地區。連日來,通渭縣常河鎮陽坡村組織了幾輛農用車,從十公里之外給當地的用水困難戶拉水解困。水到了村口,鄉村幹部帶著幾名年輕人馬上從車上取水,分給村裏的各家各戶。在通渭縣李店鄉祁家咀村,村民正在地裏忙著鋪地膜。村民告訴記者,這是近些年通渭縣推廣的頂淩覆膜技術,就是在土壤墑情較好的時候,給地裏舖上地膜,保住墑情,等到春耕秋耕的時候在地膜上下種,這樣就把乾旱對農業的影響降到最低。

  河北涿州向旱區農民發放了10萬份“明白紙”抗旱保苗。“2月中旬麥田以鎮壓為主,選擇晴天用鎮壓器普壓一遍,以壓碎坷垃、彌合裂縫,保苗安全越冬。2月下旬普遍鋤劃2次以上,達到保墑增溫促早發的作用。”2月17日,涿州市碼頭鎮副鎮長張大眾帶領農技人員來到向陽三村,給農民免費發放小麥管理技術流程圖,提醒農民及早採取措施,保證麥苗安全越冬。針對小麥旱情,涿州市農業局制定了《涿州市2011年小麥春季管理技術意見》,印發了《涿州市2011年小麥管理技術流程圖》明白紙10萬份,達到戶均一份。

  民族地區:載歌載舞,傳統現代元素結合鬧元宵

  【鏡頭二】17日一大早,寧夏隆德縣14個鄉鎮的社火隊從四鄉八村趕來,通往縣城的省道、縣道上,農民群眾騎摩托車、步行趕往縣城。在當日舉行的隆德縣元宵社火大聯演上,2000余名群眾舞龍耍獅,載歌載舞,社火隊長達3公里,街道兩旁擠滿了上萬名回族、漢族群眾。

  元宵佳節期間,記者在寧夏西海固山區走訪發現,當地農民社火隊齊聚縣城開展大聯演,傳統絕技與彩車、交響樂、回族舞蹈等現代元素、民族元素有機結合,贏得數萬名回族、漢族群眾的嘖嘖稱讚。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