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陳文俊: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大家知道,林業在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國是林業大國,林業生態建設既為中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保障,同時也為全球林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我們很高興請到了國家林業局印紅副局長跟各位見面,介紹中國林業生態建設情況,並回答各位關心的問題。與印紅副局長一起出席發佈會的還有國家林業局森林資源管理司司長汪絢女士、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總工程師嚴旬先生、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主任劉拓先生。現在先請印紅副局長講話。
2012-06-04 09:49:36
印紅: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召開的前夕,我們在這兒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1992年裏約環發大會以來,中國林業落實可持續發展進程方面取得的一些進展。在此我代表國家林業局對新聞界的朋友們出席今天的新聞發佈會表示歡迎,同時也要對社會各界長期以來對林業發展的關心和支援表示衷心感謝。
2012-06-04 09:53:43
印紅:
中國是世界林業大國,在全球林業可持續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國林業肩負著保護和培育森林、改善和治理土地荒漠化、保護和恢復濕地、保護野生動植物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職責。1992年環發大會以來,中國林業快速發展,不僅有效解決了自身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為國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態支撐和物質基礎。過去的20年,我們在林業建設和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領域主要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2012-06-04 09:54:58
印紅:
一是全面加強林業生態建設,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保障。1992年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加大了對林業的財政支援力度,累計投入近萬億元人民幣,啟動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系列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堅持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2012-06-04 09:57:13
印紅:
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大背景下,中國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的雙增長,全國森林面積由1992年的1.34億公頃增加到目前的1.95億公頃,凈增近62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13.92%增加到20.36%,凈增6.44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由101億立方米增加到137億立方米,凈增36億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積6168萬公頃,居世界首位;總碳儲量78.11億噸,年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達10萬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沙化面積由上世紀末的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年均縮減1717平方公里;國際重要濕地數量達41處,約50%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林業系統建設管理了佔全國80%的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1.23億公頃,佔國土面積的12.77%,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護。
2012-06-04 09:57:55
印紅:
二是大力發展林業産業,為推進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經濟、社會作用。林業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1年發佈的十大綠色經濟部門之一。1992年以來,中國林業産業呈現強勁發展勢頭,松香、人造板、木質竹藤傢具、木地板産量已躍居世界第一;森林生態旅遊、木本糧油等産業快速發展。1993年至2011年間,中國林業産業總産值共計15.3萬億元人民幣,林業年總産值從1993年的994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2.83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0%;同期,林産品進出口貿易額由75億美元增加到1160億美元,成為世界林産品生産、加工和貿易大國。林業産業每年創造4500多萬就業崗位,佔農村剩餘勞動力的37.5%。林業産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
2012-06-04 09:57:59
印紅:
三是深化林業改革,為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動力機制。截止2011年,已將1.78億公頃、97.8%的集體林地承包到農戶,森林保險、抵押貸款、公益林補償等配套改革不斷完善,實現了“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改革目標,使4億多農民直接參與森林培育並從中受益。同時,積極探索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創新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增強林業發展的活力與吸引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産力。
2012-06-04 09:58:43
印紅:
四是實施林業對外開放戰略,為全球林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1992年以來,中國林業認真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濕地公約》、《CITES公約》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推進《適用於所有類型森林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文書》(簡稱《國際森林文書》的實施,與世界各國和相關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關係,對外簽署了74個雙邊政府間和部門間協議,並與相關國家共同發起創建了2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即:國際竹藤組織和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組織,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中國林業國際合作格局。
2012-06-04 09:59:24
印紅:
過去20年,中國林業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面臨著生態承載力與經濟增長需求不適應,自然生態系統整體功能脆弱,主要林産品供需矛盾突出等巨大挑戰。發展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林業的多功能作用和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整體發揮提供了獨特的機會。今天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問題,如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貧困、水資源、可再生能源等,都與林業緊密相關。有效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增強發展林業的政治意願、增加投資、創新政策和市場措施,充分釋放林業對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2012-06-04 09:59:45
印紅:
展望未來,中國政府將繼續增加對林業的投入,加強森林培育、濕地保護恢復、土地荒漠化防治和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繼續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力爭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全國53萬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的一半以上得到治理;新增自然保護區面積1700萬公頃,使95%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和所有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得到有效保護;新增自然濕地保護面積360萬公頃,使自然濕地下降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屆時,中國的生態狀況將得到明顯改善。
謝謝!
2012-06-04 09:59:55
主持人 陳文俊:
謝謝印副局長。下面歡迎各位提問,提問前請通報自己所在的新聞機構。
2012-06-04 10:00:26
中國日報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一是中國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山區林區的農民增收致富起到了什麼作用?二是未來是否有向外國人重新開放狩獵權的打算,有什麼原因?
2012-06-04 10:00:51
印紅:
謝謝,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後,對山區林區農民的增收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實際上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是中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們構建現代林業産權制度的一個重大舉措。
2012-06-04 10:04:07
印紅:
林改以後的實踐表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扶貧開發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涉及到1.5億農戶近6億農民,我們根據30個省的不完全統計,2011年林改縣農民的每人平均年收入為6435元,其中來自林業的收入為1203元,佔總收入的18.69%。
2012-06-04 10:06:55
印紅: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後農民的增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直接增加農民的資産;二是可以通過轉包、出租、抵押等形式流轉獲得資本,等於增加了農民獲得資本的機會;三是通過木材林産品的收入直接增加農民的收入;四是通過非木質林産品增加收入,比如森林旅遊、林下經濟等等。另外,國家劃定為生態公益林的林主能夠從國家獲得森林生態補償的機會。
2012-06-04 10:09:05
印紅:
去年全國林下經濟的産值已經達到2081.61億元,參與的農戶達到了5700萬戶。其中林下經濟獲得的種植業收入大概是1189億元,林下養殖業是597億元。另外是森林景觀的利用,像森林旅遊的收益是97.19億元。林下産品的採集加工收益是197億元。實際上林改縣農民來自林下經濟的收入是每人平均367元,大概佔到林業收入的30.5%,這是我們去年統計的數據。總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發揮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2012-06-04 10:11:01
印紅:
關於開放狩獵的問題,我請保護司的嚴旬總工回答。
2012-06-04 10:13:45
嚴旬:
去年7名美國人向我們國內兩家代理機構申請來華進行國家保護動物的標本採集。接到這個申請以後,我們國家林業局組織了專家進行論證,在論證期間我們也邀請了部分媒體參加了這次論證會,後來因為媒體對這項事情很關注,在輿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最後在兩家代理機構跟7名美國人溝通以後,他們撤銷了行政許可的申請,所以這項工作就停止了。
根據現行的法律,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如果想獲得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標本,都要經過國家林業局批准。中國人想獲取國家二級野生動物保護的標本,可以由省級主管部門來批准。外國人要申請二級的也需要國家林業局批准。如果還有外國人要來華進行不管是一級的還是二級的保護野生動物標本採集,都要經過國家林業局的批准。我們接到申請之後,還會開展科學論證,在科學家論證的基礎上決定是許可還是不許可。
2012-06-04 10:14:00
中央電視臺記者:
印局長您好,您剛才提到裏約三公約,請問您如何看待裏約三公約的地位,中國林業在履約方面都採取了哪些措施?謝謝。
2012-06-04 10:17:19
印紅:
裏約三公約是1992年環發大會通過的一系列文件當中具有約束力的三個比較重要的公約,就是防治荒漠化公約、氣候變化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從1992年以來,我們積極推進這些公約的履行,這三個公約都和林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關於荒漠化防治公約履約的問題,請防沙治沙辦的劉拓主任給大家答覆,關於林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當中履約的作用,請我們嚴旬總工給大家答覆。
2012-06-04 10:19:02
劉拓:
很樂意回答有關林業在荒漠化防治方面裏約三公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問題。林業是維繫荒漠生態系統平衡和穩定的重要措施。以森林為主體的林草植被的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經營是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的重要手段。我們在履行荒漠化公約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要辦好自己的事,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一是我們實施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二是中央政府每年投入數十億美元治理土地退化;三是中央政府實施了和地方防沙治沙的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實施了激勵和約束的有效機制;四是我們推廣了近百套治理的技術和模式,提高了治理的效率和水準;五是實施了最廣泛的動員機制,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荒漠化防治的局面。另外,我們加強了國際合作,這些年引進外資近幾十億美元,應該説,這些措施有效地促進了我國荒漠化的防治,實現了過去荒漠化持續擴展變為現在凈減少的趨勢,促進了農民增收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這是我要説的一個方面的情況。
2012-06-04 10:20:01
劉拓:
其次,我們積極參與了荒漠化履約的國際事務,參與了國際規則的制定工作。一是參與並推動了荒漠化履約機制的建立;二是參與並推動了荒漠化防治日主題的確定;三是參與全球荒漠化防治十年戰略的研究。我們積極參與了區域的合作,開展了“南南合作”,與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共用我們的治沙經驗。同時,我們還積極開展了一些地區性的合作,比如東北亞沙塵暴的防治等等。同時我們還承辦了一系列國際性事務,比如防治沙漠化婦女大會,還有可持續發展與荒漠化防治的專家研討會,以及亞洲防治荒漠化區域網路的確立。我們有效地履約,取得了國際社會的好評。我們兩次獲得聯合國防治荒漠化組織的“防治荒漠化傑出貢獻獎”,荒漠化防治領域有關專家曾經指出:“世界防治荒漠化看中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第16次會議主席指出:“中國走在世界防治荒漠化的前列”;去年潘基文秘書長特地致信中國,對中國防治荒漠化所取得的成效表示讚賞。謝謝。
2012-06-04 10:25:28
嚴旬: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主要是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和遺傳物質的多樣性。在地球上,生物物種比較豐富的地方都集中在森林之中,森林的生物量佔陸地生物總量的80%。林業局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體部門和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重要部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多年來通過和制定了多項法律和保護措施,實施了很多大型的生態工程,比如説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等等。這些工程的實施,在全國範圍內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不管是從生態系統,還是從物種,還是從遺傳多樣性等多個層次進行了有效的保護工作。
2012-06-04 10:32:54
嚴旬:
應當説,在中國,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你想看最典型的生態系統或者是豐富的野生動植物,或者是眾多的遺傳資源,舉個例子,請大家去東北的長白山、華南的武夷山、西北的哈納斯,還有西南的九寨溝等等,這些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都是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典型代表。用三句話説,我們林業系統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做了三件事:一是保護森林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二是在野生動植物保護和它們的棲息地方面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應當説,珍稀的野生動物和珍稀的野生植物都在這些棲息地裏面得到了有效保護;三是我們在遺傳多樣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們在野生動物的基因圖譜和野生植物的圖譜和基因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建立了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基因庫。這些遺傳基因的基因庫對科學研究和今後的社會經濟發展儲存了很好的物質基礎。謝謝!
2012-06-04 10:37:52
印紅:
關於氣候變化公約當中林業的地位和作用,我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回答。我首先要説的一點,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説它特殊的地位,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一是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的自然保護區都具有碳吸收,也就是碳匯的功能。二是可持續的森林管理、濕地生態恢復、荒漠化及退化土地的治理、林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提高自然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增加森林碳匯,減少毀林導致的碳排放被視為未來20-30年內全球成本低廉的減緩氣候變暖的重要選擇。也就是説,自然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是目前固碳方式中最簡單、最經濟、最便捷、最高效的應對措施,具有可持續性、可再生性、多功能性的特點。從國際社會來看,加強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減少毀林、濕地破壞以及土地退化帶來的排放,開展植樹造林、可持續的森林經營管理、流域綜合濕地保護、防治荒漠化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增加碳匯、抵減工業排放,已經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例如在《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日本的減排指標6%,其中3.8個百分點允許通過本國的森林管理增加的林業碳匯來做抵減。中國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中已經把林業作為減緩和適應領域的重要內容。
2012-06-04 10:40:22
印紅:
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林業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做好加法,這個加法就是要增加森林面積,擴大碳匯林的面積,同時要進行森林經營,提高森林品質。加法就是要通過擴大面積、提高品質來提高林業碳匯的能力。二是做好減法,就是減少森林的消失,降低因為毀林帶來的排放。三是通過增加木質林産品的使用,使我們的碳固定在木材當中,這樣能夠延長木材使用壽命和木質林産品的儲碳期。四是替代不可再生資源,用生物質能源,可再生、可更新的林業木質林産品,特別是森林採伐和加工的一些剩餘物,加工成生物質能源,來轉化、利用以替代其他的高耗能、高碳排放的能源。
“十二五”規劃中已經明確把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納入到可持續發展的24個約束性指標當中。實際上,中國政府已經對外承諾,到2020年森林面積要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也就是實現林業的“雙增”目標。林業“雙增”目標的核心,就是增加碳匯、減少毀林排放,為我們的工業減排提供緩衝,為我們的經濟發展爭取空間。謝謝!
2012-06-04 10:48:37
香港大公報記者: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森林面臨著來自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的多重壓力,第62屆聯大通過的《國際森林文書》把“建立全球森林治理體系”提上了世界環境與發展議程。請問,中國對於加強全球森林治理持什麼樣的立場?謝謝。
2012-06-04 10:50:23
印紅:
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在堅持森林資源主權、維護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和注重森林多功能的基礎上,建立我們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全球的森林治理體系。關於國際森林問題,政府間的磋商經歷了從1992年環發大會誕生《21世紀議程》和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這是1992年的一個起步。到2000年時,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決定成立聯合國森林論壇,此後又陸續發展到2007年聯合國通過了《國際森林文書》。大家看這個歷程,基本上經歷了20年的政府磋商。應當説,國際社會對森林問題的共識是日益在增強的,而且對森林問題做出的政治承諾是越來越明晰的。
2012-06-04 10:51:25
印紅:
在20年的磋商歷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森林問題的複雜性以及它與各個方面利益的高度相關性。我們認為,有關各方應該珍惜多年的磋商成果,為實現建立公平高效的全球森林治理體系的目標共同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全面客觀評價森林的價值,把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作為林業發展的核心內容。大力植樹造林,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充分發揮森林的經濟、社會、生態、碳匯、文化等多種效益。
2.採取有效措施,努力實現扭轉森林減少的趨勢等全球森林目標。加強涉林國際公約間的協調,形成合力,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和防治土地荒漠化。
3.加快解決國際森林問題執行方式,也就是資金問題的步伐。應當認識到,目前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林業的融資方面面臨著較大的資金缺口,國際上也缺乏一個專門的資金機制來支援林業發展。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和發展綠色經濟的需求,有關各方應拿出政治誠意,加快解決森林資金問題的步伐,推動全球森林治理體系的建立,為全球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謝謝。
2012-06-04 10:55:57
新華社記者:
印局長您好,有兩個問題:第一,未來幾年我國退耕還林的具體工作和規劃有哪些?第二,我國以木本糧油製成的生物柴油技術研發進展如何?預期何時能實現商業化生産?謝謝。
2012-06-04 10:57:01
印紅:
我先回答退耕還林的問題。從1999年到2011年,全國共完成退耕還林任務4.34億畝,其中退耕地造林是1.39億畝,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是2.95億畝,工程區的森林覆蓋率,通過我們這麼多年的努力,平均提高了3個百分點。退耕還林完成的任務當中,中央原來規劃的投資是4385億,目前已經投入的各項資金是3250億元,3200萬農戶1.24億農民直接受益。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對改善工程區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10年中央1號和11號,國務院31號文件及《“十二五”規劃綱要》都明確要求鞏固退耕還林還草的成果,在重點生態脆弱區和重要生態區位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為了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的有關精神,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經過深入調研和多次協商,目前已經形成了重點生態地區退耕還林的總體方案。“十二五”期間,擬在川、渝、鄂等長江中上游重點水源區,黔、桂、滇等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區,陜、甘、寧、蒙、晉等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實施退耕地還林1600萬畝,實際上也就是長江中上游的重點水源區,還有石漠化防治區和黃土高原三大區域實施退耕還林。我們之所以在目前能夠鞏固和擴大退耕還林的成果,主要基於以下三點的考慮:一是主要為了促進我國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二是已經具備了重啟退耕還林的基礎;三是為了提升林業的國際影響力。國際社會對生態建設、綠色增長已經形成了共識,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擴大和鞏固退耕還林的成果必將會産生重大的國際影響。
關於經濟林的問題,請我們資源司的汪司長回答。
2012-06-04 10:58:10
汪絢:
為了保障我們國家木材生産的供給和木本糧油的供給,我們在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中著重對這塊進行了規劃。面對我國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食用油供應緊缺的形勢,我們在優先保障國家木材産品生産基地建設需要的情況下,又集中建設了一批豐産優質的木本糧油和生物質能源的基地,木本糧油生産基地主要在江西、湖南等地。我們集中建設了油茶的基地,又集中在華北一帶建立了板栗、核桃等基地。我們在新疆、雲南一帶建立了核桃和大棗基地。在這些方面,可以説當地的老百姓通過木本糧油的生産,也得到了很多實惠。新疆的大棗已經賣到100多塊錢一斤,河南、河北的板栗也成為林業經濟林的主體。江西和湖南的油茶通過高科技開發,已經開發了多種産品。廣大的農民通過油茶的建設,得到了非常大的實惠。我們通過木本糧油基地的建設,加快了山區綜合開發治理的腳步,同時也緩解了糧食油料生産對耕地的壓力,也就是農民説的,我們種的是木本糧油,是“鐵桿莊稼”,不與糧食爭地。同時山上種了這樣的經濟林之後,對水土流失也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有效地補充了我國糧食食用油相應的穩定度和對外進口的依存度。通過林地的科學經營,我們還發揮了木本糧油在保護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謝謝。
2012-06-04 11:03:13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剛才提到林業産業的發展促進了廣大農民的增收致富,請問中國在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方面採取了哪些重要的措施?
2012-06-04 11:07:52
印紅:
請汪司長來回答這個問題。
2012-06-04 11:08:20
汪絢:
可以説,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1992年環發大會以來,中國為了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制定了專門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戰略,同時實施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第一,強化林業的依法治理和森林資源的依法管理。我們依據《森林法》和《森林法實施條例》建立了林地林權管理、森林資源利用管理、森林資源監測管理、森林資源監督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制度。通過依法治理,同時還建立了將森林的覆蓋率和森林面積的保有量,以及徵佔用林地的定額作為考核地方人民政府的目標責任制,從制度上保障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法制環境。
2012-06-04 11:08:30
汪絢:
第二,實施大工程帶動林業大發展戰略。長期以來我們連續推進和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速生豐産林工程等一系列支撐可持續發展基礎的生態重大工程。
2012-06-04 11:10:35
汪絢:
第三,不斷深化改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深化集體林區林權制度的改革,我們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的所有權都交給了廣大林農。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廣大林農成為山林的經營主人之後,他們從內心裏産生了對山林的熱愛和經營森林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林地的生産力。
2012-06-04 11:14:27
汪絢:
第四,實行分類經營、分區施策、分級管理。我們將中國廣大的森林資源區劃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按照公益林和商品林的自然屬性和客觀主體功能發揮的作用,開始推行森林經營方案的編制和實施。我們針對改革後的形式,在31個省建立了不同類型的200個縣的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的試點,這個試點過程就是要通過森林經營方案的編制和實施,將森林經營的技術落實到山頭地塊,落實到經營主體人的行為上,來大大提高森林的經營品質和保持它的可持續經營的性質。特別是對廣大集體林區,我們特別注意對農民的林業經濟合作組織等一些專業的林業合作社,推行森林經營方案,幫助他們編制簡易的森林經營方案,使他們知道採取什麼樣的科學方式來進行中幼林的撫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對他們的森林進行採伐,這樣使得我們整個森林經營的方式提高了科學含量,讓農民能夠從造林砍樹者成為一個真正有科技含量的森林經營者。
2012-06-04 11:14:35
汪絢:
我們還加大了公共財政對造林、營林和護林、管林的投入,特別是建立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對公益林進行補償,對公益林的生態價值也有了社會認定;同時加大了對中幼林撫育的補貼和各種專項的造林補貼,使得農民從過去“要我造林”變成現在“我要造林”,“要我護林”到“我要護林”,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機迴圈機制。可以説,可持續經營從一個觀念再到經營主體的實踐,從整個提出來的一個大的理念,到被整個社會認可,這需要一個長期的歷程。但是,中國始終在堅持著,要在區域間、行業間、代際間、國際間都貫穿可持續經營的理念,為從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方面促進經濟的綠色增長做出貢獻。謝謝。
2012-06-04 11:17:48
主持人 陳文俊:
今天的發佈會就到這裡,謝謝各位。
2012-06-04 11:20:30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