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字號:
《人物中國》林碧玉:大愛無疆

  時間:2008-07-21 09:12    來源:台灣網     
 
 

 

她曾經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而她更將她的畢生精力投入到了慈善事業,她又是一位卓越的醫療體系管理家、社會活動家和教育家,同時她又是一位終身不領薪資的志願工作者。在她的視野裏,慈善沒有國界。在今年的5?12四川大地震期間,她第一時間把救災物資和慈濟的愛心一同送到了四川災區,她就是我們今天節目的主人公林碧玉女士。

臺灣慈濟佛教基金會1966年創辦于臺灣省花蓮縣,是立足臺灣、宏觀天下的慈善團體,四十年來在臺灣致力於社會服務、醫療建設、教育建設、社會文化等志業。慈濟的志業包含: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項;另投入資金到骨髓捐贈、環境保護、居住小區志工、國際賑災等八項事業。

主持人:尊敬的林女士,您是一位著名的慈善人士,您還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那麼您是怎麼走進慈善事業的呢?

林碧玉:人性本善嘛,過去在臺灣,我們會看到很多國外的人士到臺灣來從事慈善的工作,那個時候就覺得,他們都可以從這麼遠得地方來到臺灣來幫助臺灣的民眾,那身為我們年輕的一輩呢,也應該要投入這樣的一個工作。

主持人:正如我們的了解,慈濟功德會的團體由佛教徒或者修行人士組建的,那麼我想問的是,慈濟更偏重於是一個宗教團體還是一個慈善團體呢?

林碧玉:事實上呢,慈濟就是在證嚴法師她用智慧來引導,或者是來教化、來教育所有的慈濟人,當然她是一個宗教家,因為她是一個出家人,所以呢,是以佛教的精神,可是,她的精神就是一個佛陀得慈悲、智慧的精神,用佛陀的精神來從事慈善的工作。

主持人:您多年的慈善事業裏您最大的樂趣在哪?有沒有困惑過呢?如果有,您最大的困惑是什麼?

林碧玉:在人生的這一條道路上,我想,每一個人,每一天,他都會有困惑,可是這個困惑,是為自己,是以利己作出發的困惑呢,或者是以利他的出發産生的困惑呢,而且最重要呢,就是要有堅定不移的毅力,才有辦法去讓我們的腳步不會停歇。

多年來,臺灣慈濟基金會在林碧玉的主導下,完成了多項世界各地災難的賑災工作。
1991年,協助中國大陸遭受水災的四個主要城市的居民,建設學校、養老院、房屋,共3000余間。
1999年-2001年期間,重建了50所9?21大地震倒塌的學校;並在重建過程中,著重環境保護和綠化。
2008年5月至今,派出數十位志工到四川配合抗震救災。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做慈善工作最重要的是持續性和資金的跟進,以及監督,分配都是重點,那麼我們慈濟是怎樣實施對慈善資金的管理、監督及使用分配的呢?另外我們基金會有沒有資助的重點?

林碧玉:慈濟基金會它本身就是有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人文呢,就是一般所説的文化,那再來就是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還有環境保護,一共叫做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在慈濟人的,或者是説證嚴法師她一直提到説,在她的領導之下呢,大家的事業能更寬廣,所以,有一句話叫做:心寬念純,心要寬,念要純。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思維下,沒有辦法説是特別著重在哪一個方面,但是呢,有一些事情呢,他是有一個固定的方向,或者固定的工作呢有很明確的目標可以去執行,去推動。比如説,正規的教育,它(就有)一定的學生的人數,那就可以在一個有計劃的軌道上去運作。

主持人:我想問一下林女士,做志工和義工它的區別在哪?做志工是不是意味著在具有博愛無私的精神的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精力和經濟實力?

林碧玉:其實,有心就能當志工,志工跟這個義工最大的區別,義工他就是一個義務的工作者,我是義務的,我是來做義務的啊,所以他是做義務的,他可做可不做。可是志工呢,就不一樣了,志工的 “志”啊,它是一個士者的心,那就是自己的志向,自己立定這個方向要去付出,所以,這個等於是自己的使命,自己的責任,或者是説自己對自己的,給自己的一份祈希,就是希望自己的生命豐富,自己的生命多延,所以志工不是有錢人的權利。

主持人:慈濟的醫療志業遍佈海內外,那麼慈濟的醫院是否面對過到底是“搶生意”還是“造福田”這樣的質疑?您如何面對這樣的質疑的呢?

林碧玉:其實,我是覺得這是一個社會觀念的偏頗,當我們第一所醫院在臺灣的東部花蓮新建的時候,其實那是在非常困難當中,我們看到在臺灣的花蓮,醫療的水準非常的落後,它交通不便,包括騎自行車跌倒了頭部受到創傷,都沒有醫生可以治療,所以他們必須透過救護車要送到臺北,那交通不便經常在半路就要折回來,因為人已經走了,已經去世了,所以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證嚴法師就覺得她想要為花蓮,為東部地區來興建一所醫院,所以説如果這個醫院完成的話,希望跟臺灣的臺北的臺大醫院或者是大型的醫院的醫療的水準是一致的,讓東部的民眾不用在因為生病到臺北去就醫,可是我要特別説明,我們的醫院因為是一個慈善機構,所以一直是處於虧損當中,它並不賺錢,但是雖然它沒有賺錢,但是因為有很多慈濟人的扶持,現在這個醫院,每一所這個醫院都是臺灣最好的設備,每一所醫院都有,當然,您提到説也許有一些人有一些搶生意這樣的觀念,我們要特別要説明的就是,生命是無價的,醫療是不能將它當生意的,或當一個企業來經營,醫療是要從尊重生命,以人為本,人本醫療,尊重生命,醫療是真正要去扮演一個守護生命的一個角色。

主持人:林女士,您對大陸的慈善工作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林碧玉:我們是91年華東大水患(開始的)

主持人:今年5月12的四川地震慈濟也是第一時間發動了抗震救災活動,請您簡單的講一下慈濟當時在四川的工作好不好?

林碧玉:這次在四川,是在5月14號我們就到了成都,15號清晨就開始到都江堰,到映秀或者到北川、汶川這裡開始去勘災,要找一個定點來做服務,從那個點到現在,我們從什邡市落水鎮還有在綿陽綿竹棚花村等等,應該一共有五六個點在那裏我們都有紮營駐點駐站。一開始我們就想到第一個心靈的撫慰,第二讓他們可以去先推開他們的陰霾。想到了他們已經好幾天都是吃乾糧,我們就開始去煮熱食。這個部分做得非常的好,當地的鄉親也參與。他們將白米也送來,菜也送來,甚至我們買菜這些災民也主動的去跟著我們搶著要付錢。所以,在這樣的互助當中可以去見證到人性的自信,也看到我們中國人那份的情分,那份潛藏在自己心中的那份愛。只要有機會讓他付出,他就會去做。災民們或者當地的政府,他願意接受慈濟到那邊去學習付出,所以慈濟人是帶著感恩心到那邊去學習付出。
主持人:林女士,根據老年協會提供的資料,您最近積極參與和支援了老年的公益事業,在進一步的老年工作的研究中間您有沒有進一步的計劃?

林碧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從事一個慈善工作者最重要的是關懷所有的不分年齡族群。那如何可以去伸出我們的雙手付出我們的愛?現在全球都是高齡的社會,那這個是全球都會感到非常棘手的一個問題。而這些高齡的長者,超過65歲,甚至80歲90歲的長者呢他們都“有所用”,因為“有所用”他們在付出的當中産生的歡喜而不是等待別人來關懷他的那份快樂,因為別人來關懷他的那份快樂是短暫的。如果他因為“有所用”能付出,他的這個歡喜心是持續延綿的。所以我想如果我們有這個機會的話,那我們當然很希望跟老人協會來合作。假設將來我們可以共同合作去創造出在我們中國大陸讓這些老人家“老有所用”這樣的一個機制,這個人口數是相當的多,這個(機制)對大地、對地球尤其對心靈的環保是會相對會産生非常非常大的效應的。

主持人:最後呢,想請您説一下對大陸的慈善事業有沒有什麼建議?

林碧玉:建議不敢當。我覺得説我們是不是大家可以一起攜手來關懷,來為關懷社會來付出。如果能有一個機會,讓慈濟也(參與)。因為慈濟它不是一個外來的基金會,現在在大陸已經獲得獨立的法人的登記,也發了一個執照給我們。我們的想法就是説,慈濟它本身是一個慈悲濟世,它應該是全球人的,它不是慈濟人所獨享的。所以它在非洲、南非,是當地的民眾在推動慈濟。如果説是在中國大陸的話,我們等於是大陸的同胞他們所擁有的慈濟,而它不是臺灣的慈濟,它是大陸同胞所擁有的慈濟。我們希望能融入這個社會,能讓它在這個地方可以生根,本土生根茁壯,而且跟其他的慈善基金會去學習,可以一起真正的去做一個愛鄉、愛民、愛大地、保護環境的其中的一份子。

主持人:好,我們感謝林女士今天接受我們的訪問,也感謝觀眾朋友收看這一期的節目。心靈故土,夢想家園。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編輯:羅旭婷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
相關視頻
新華新聞 | 新華臺灣 | 新華福建頻道 | 人民海峽兩岸 | 中新臺灣新聞 | 央視臺港澳頻道 | 光明網 |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 | 海峽新聞網 | 閩海網 | 環球網 | 刺桐之聲 | 四川新聞網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