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陸專家:“26條措施”大幅提升臺胞獲得感,加速兩岸融合發展進程

2019-11-13 08:4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記者查文曄、李寒芳)國臺辦、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在臺企臺胞中贏得熱烈迴響。多位大陸專家受訪表示,“26條措施”體現了大陸對臺胞的真誠關心和願意與臺胞分享發展機遇的善意,含金量、含情量突出,將大幅提升臺胞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加速兩岸融合發展進程,為祖國和平統一夯實基礎。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1月2日的重要講話中,提出“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我們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臺灣同胞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獲得感”。“‘26條措施’是對去年出臺的‘31條措施’的深化和擴大,是大陸給予臺企臺胞更多同等待遇,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的重大舉措,也是大陸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步驟。”

  上海社科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表示,“26條措施”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和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為臺灣同胞端出一份誠意滿滿的“政策套餐”。大陸方面主張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臺灣同胞福祉,促進兩岸民眾心靈契合。“26條措施”可以視作“31條措施”的進一步發展、延伸和細化,體現了大陸方面真誠聽取臺胞臺企意見建議,與時俱進推動相關工作的責任擔當。

  盛九元認為,“26條措施”中提出臺企可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創新和5G等領域的投資建設,這將更好激發臺企創新活力。大陸方面持續為臺企提供更優越的創新創業環境,一方面引導傳統産業類臺企度過“換擋期”順利轉型升級,同時扶持新興科技類臺企在大陸起步、萌芽並壯大。

  張冠華表示,“26條措施”聚焦臺企臺胞現實關切,著力解決實際問題,有助於進一步增強臺企臺胞在大陸發展的獲得感。新措施非常具體,很有針對性。比如推動農産品檢驗檢疫更便捷快速,有助臺灣農業界進一步拓展大陸市場,是實實在在的利好。又如同等享受融資、貿易救濟等政策,對解決臺企經營中遇到的新老難題大有助益。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唐永紅認為,在給予臺胞同等待遇方面,“26條措施”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包括為臺胞在領事保護、通信資費、購房資格、職稱評審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援,這些措施切實回應了臺胞的訴求和期待,反映了大陸方面真正是將臺胞利益福祉放在心上,努力為臺胞辦實事、解難事,廣大臺胞對此是高度認可與歡迎的。大陸方面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于對臺工作中,像為大陸人民服務那樣為臺灣同胞謀福祉,廣大臺胞是“有感的”。

  談到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張冠華表示,從制度化角度看,大陸方面將繼續出臺惠臺利民措施,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經濟社會領域給予臺胞更多同等待遇。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願景是打造兩岸共同市場。

  唐永紅表示,給予臺胞臺企同等待遇是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31條措施”和“26條措施”堪稱“起手式”,未來還會有更多措施陸續出臺。這些措施有助於增加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增進臺灣民眾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同,從而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夯實經濟社會基礎。

  “大陸持續推出惠及廣大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深得人心,匯聚民意,將不斷提升臺灣同胞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促進臺灣同胞更多更好地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盛九元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