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胞在津發展 感受家的溫暖

2019-07-01 15:20:00
來源:今晚報
字號

  來自寶島的張景亮在本市一家臺資烘焙工廠工作。 本報記者 伊 健攝

  張景亮,一位跨過海峽來到祖國大陸工作生活的臺胞。深圳、青島、南昌,16年時間裏,他走過多座城市,2016年因工作需要來到天津,從此便紮下了根。在他的眼中,天津這座城市讓他找到了家的歸屬感。這座城市影響著他、改變著他,尤其是前不久,天津正式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津臺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52條新措施惠及他和眾多臺灣同胞在津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一种家人般的關懷。”張景亮説。

  在天津廣納人才的背景下,臺灣同胞如何融入天津這座城市?他們如何看待自己,又如何看待日新月異的祖國大陸?臺灣同胞在大陸生活期待什麼?本報記者對此展開了採訪。

  天津改變著他的生活方式

  西青區中北鎮,這是張景亮家的所在地;北辰雙街鎮,這是他公司所在地。每天和這座城市裏的普通市民一樣,駕著自己的小汽車奔走在外環線上。工作日兩點一線,週末到中心城區走走轉轉,鼓樓、意式風情街、古文化街、靜園……天津這些地標級景點,他在這兩年都走遍了。“我喜歡這座城市,它像一本厚重的歷史書,穿越古今,中西合璧。我喜歡這座城市的氛圍,天津適合生活,像家。”張景亮對記者説。

  作為職業經理人,一切行動聽指揮,公司安排你到哪座城市,你就要儘快適應當地的生活方式,張景亮形容這是“遊牧”般的生活。2016年,受聘于一家臺商企業,於是把家落在了天津。既然來到這座城市,就要融入這座城市,張景亮從未覺得這座城市對他而言有陌生感,甚至走在海河邊還能微微感受到家鄉高雄的一絲氣息。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來到一座新城市,首先要解決的頭等大事便是飲食融入。“雖然我是南方人,但非常適應北方的生活。”説起飲食的融入,張景亮有些驕傲。在他的菜譜裏,離不開老爆三、新爆三,他説這是天津獨有的味道;煎餅馃子、鍋巴菜,天津人早點吃什麼,他就跟著吃什麼。

  促使張景亮飲食融入的關鍵是手機裏的外賣軟體。“這在臺灣是難以想像的。在這邊打開手機點幾下,等上半個小時餐就送來了。”張景亮講起點餐流程來,甚至有些炫耀,“如果為晚上吃點嘛而發愁,就打開軟體找找,完全解決了這個難題。”

  除此之外,更大的改變便是支付方式的革新。説著話,張景亮掏掏自己的錢包,“每天出門就帶這200元應急,能刷手機的都刷手機”。前幾日他去理髮店,發現手機餘下電量不多,“我趕緊刷一下二維碼先把錢付了,我身上沒帶著錢”。習慣了電子支付的環境,每次回臺灣他都得適應一段時間,“出門時老婆要叮囑我隨身帶著錢,錢不夠花,還要滿大街去找ATM機,這跟大陸比起來顯然落後了太多”。

  記者採訪的前一天,張景亮剛從臺灣趕回天津。“家中有老人、愛人、孩子,在外工作一段時間就要回家看看。”張景亮告訴記者,從小就背誦《遊子吟》,深知這一詩句的內涵。在他看來,津臺兩地路程已不再是問題。

  這次回家,姐姐説要帶孩子們來天津旅遊觀光,張景亮儼然變成了導遊。“我帶你們去海河坐遊船,請你們吃天津的小吃,聽相聲……”張景亮不忘叮囑,“一定要辦一張銀行卡,到大陸後可以綁定電子支付,就連乘坐公交車都可以刷手機。”

  兩年的天津生活,張景亮發現自己改變了許多,改變著他已有的生活方式,改變著他的口味,改變著他對工作的認知。他説自己要真正地像天津人一樣生活在這座城市。

  面對大陸市場要“接地氣”

  今天,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要到大陸來創業、就業。作為一位資深“陸漂”,張景亮深刻感受到近些年大陸突飛猛進的進步。“想來大陸發展的臺灣年輕人,一定要注意兩岸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張景亮説,“在臺灣負責南部地區的業務,看似有很大的許可權,但能夠輻射的人口僅有400萬人而已;而單單一個天津市場就要面對1500多萬人口,若是擴大到京津冀市場,那差距得有多大?”在張景亮看來,臺灣和大陸的差距好比“雞籠和雞場”,人口和市場體量的差別需要人有不一樣的思維。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在天津經商,生意相對慘澹,請我為他的公司把脈。我給他的答覆是:不接地氣。”張景亮説,“依舊拿著在島內經營的思路經營大陸廣闊的市場,這怎麼可能成功?”這家企業如果放在臺灣省內經營,可以給他足夠的時間做穩、做細,但大陸這邊不會給你這麼多時間,不僅要做穩做精,還要把握消費者的心態、市場心態甚至員工心理。除此之外,大陸的傳媒業如此發達,隨時都可能把你“捧紅”,就看你能否抓得住機遇了,更要想好,品牌紅火之後該如何做大做強。

  “接地氣”、“換腦子”是張景亮給出的第一個錦囊,同時還有一句忠告:臺灣年輕人在大陸工作,格局一定要放大。

  每一年,都會有臺灣員工到大陸工作,張景亮在接納新員工時囑咐的第一句話便是收起原有的優越感。那天在辦公室,一位從臺灣派駐天津的高管在電話裏和下屬溝通工作,他讓下屬拿筆記錄,而且還要馬上復述。這樣的層級關係放在過去或許適用,但在今天顯然已經落伍了,落伍到讓張景亮看得很不爽。“這不就是你在這個職位上太有優越感了嗎?”張景亮對這位臺灣高管説,“現在微信這麼方便,寫下來或者發語音不更方便嗎?員工在執行時還可以重復聽,你這樣做不僅費時還費力,效率一定無法提高。”更嚴重的是,這種做法缺少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把你從臺灣帶來的優越感體現得太突出了,張景亮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從一個業務員走上高管層級,在臺灣你會説我是百里挑一的人才;但在大陸,面對激烈的競爭,坐上高管層級的一定是萬里挑一的人才。”百里挑一和萬里挑一,這是張景亮的前輩教導他的理論。他解釋説:“這句話不代表大陸員工和臺灣地區員工相比誰更優秀,只是告訴我們,大陸的人才能力絕對不會比你差,所以絕對不能有優越感。”

  紅利更多 前景更好

  大陸民眾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臺灣同胞是親人,是血濃于水的親人;但在臺灣有些人卻總是對大陸存在敵意,甚至還要影響其他人。

  張景亮在大陸工作,他也有機會接上父親到大陸走一走、看一看。老人第一次離開臺灣島,看到大陸城市的繁華,所見景致讓老人不禁感嘆:“原來大陸發展得這麼好,不是我先前聽説的那樣。”種種原因讓很多臺灣人對大陸存在偏見,但可喜的是,隨著民眾越來越多地來大陸工作生活,偏見正在逐漸減少。

  “兩岸本是一家人,因此大陸才會不斷通過惠臺政策、交流活動、經貿往來等,給來大陸的臺灣同胞更多機會和關懷,讓我們體會到家的溫暖。”張景亮説,“這些政策是在釋放紅利,而這份紅利是給自己家人的。”

  今年2月,國臺辦出臺了《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近日,在此基礎上,天津市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津臺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在經濟、文化、學習、就業、生活等方面提出52條具體舉措,為臺灣同胞來津發展提供更多便利。其中張景亮最感興趣的一條是:臺灣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享受本市市民待遇。

  “我和太太已經商量好了,孩子上小學要在天津讀書。”張景亮説。天津的惠臺新政,已經給了臺胞子女以本市市民待遇,這給臺胞吃了一顆定心丸。除了孩子上學外,老人就醫的問題也在“大禮包”中有所體現。根據規定,今後天津市“為在津臺灣同胞就醫提供便捷服務,對急危重症等就醫的臺灣同胞,各級醫院開通綠色通道,協調好就醫的有關事項”。

  關於創業政策,這是張景亮關注的重中之重。為促進兩岸優勢互補、人才互通,政策對於鼓勵臺灣同胞來大陸求學、創業的限制越來越少,機會越來越多。政策規定:“高校畢業的臺灣學生來津創業,可享受本地高校畢業生同等優惠政策。符合規定條件的,可申請最高3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同時在津臺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享受政府政策支援。一年一度的天津“臺博會”給在津臺商提供了很好的宣傳交流平臺,剛剛過去的7月初,張景亮再一次參加了“臺博會”,“臺博會”的成功,是臺商在津擁有廣闊發展空間的一個縮影。

  “惠臺大禮包”的效果逐漸顯現,相關措施在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創造更好條件,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實現心靈契合。

  (實習生白峰、姚依依對本文亦有貢獻)

  今晚報新媒體記者 伊 健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