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聚智慧共研討 桂臺兩地學者為兩岸融合發展建言獻策

2017年09月15日 22:40:2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9月15日下午,第十三屆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分論壇——兩岸産業共同市場論壇智庫圓桌會議在廣西南寧舉行。(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台灣網9月15日廣西南寧訊 (記者 王怡然)9月15日下午,第十三屆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分論壇——兩岸産業共同市場論壇智庫圓桌會議在廣西南寧舉行,來自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廣西社會科學院、南開大學、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50余名兩岸專家學者,就“加強民間交流,促進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等議題展開研討。

  2014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平潭綜合實驗區時首次提出兩岸“融合發展”的概念。2016年3月5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進一步明確提出要“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2016年11月1日在北京會見洪秀柱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時習近平再次重申,“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2017年3月,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涉臺部分相關表述由以前的“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提升為“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教授朱磊表示,在推進兩岸社會融合過程中,大陸應以極大的耐心和真誠的親情繼續培育和增進兩岸民眾的相互信任與心靈契合,努力引導臺灣民眾對大陸有正確的認識和印象,增強理解與好感,積極有效推動兩岸社會融合。兩岸社會融合是兩岸結合為一個統一、協調的整體,也是重塑“中國公民”身份認同的過程,最終目標是形成兩岸民眾具有基本政治文化認同、在國際上共用中國人尊嚴的兩岸命運共同體。

  廈門大學教授陳先才表示,當前臺灣問題面臨的現實困境還是要突破臺灣民眾對大陸認同較低的難題。這是難點所在。但融合發展提供了思路和可能的路徑。融合發展看似是經濟層面的融合——這是物質和利益的融合,社會層面的融合——這是精神與心靈的融合,但其背後卻是兩岸互動中的全面融合概念。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柳英錶示,社會經濟領域的融合是兩岸社會融合的基礎,應改變過去單純“招商引資”的思路,將臺胞的社會經濟領域融入置於更高的戰略高度,可選取典型的臺胞聚集區進行試點,只有持續吸引臺胞從“流動”到“移居”,不斷擴大大陸臺胞群體,才能為實現兩岸社會融合打下基礎。

  臺灣工業總會大陸組副組長黃健群表示,兩岸如何一起“走出去”、創造“兩岸合作、共同創造、全球銷售”的新模式,是兩岸都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兩岸都應更務實規劃,建構長遠的“産業發展紅利”,通過建立更長、更大的産業鏈與供應鏈,讓臺灣産業融入到大陸經濟與産業體系之中,建構中華經濟産業與供應鏈,以此實現兩岸的共同發展。

  臺灣景文科技大學國貿係助理教授徐東海説,經濟融合是實現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經濟融合旨在促進兩岸資源要素的整合、互補,加強産業合作、對接及融合,形成並提高兩岸經濟之間的結構性依賴。如今兩岸經濟合作已進入新經濟融合的新階段,兩岸可以在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高科技産業、現代服務業、電子商務、新經濟、共用經濟、海洋經濟等方面展開廣泛的交流合作,嘗試資源、結構、産業、市場、人才等相互滲透、交叉與重組,實現深度融合。

  論壇上,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執行長陳德升、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東南亞國家聯盟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廣西師範大學教授劉澈元、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生柯宜家等還就“‘一帶一路’與深化兩岸經濟文化融合發展”“青年創新創業合作與兩岸融合發展”的議題與參會者做了分享。

  兩岸産業共同市場論壇智庫圓桌會議由廣西社會科學院、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廣西桂臺經貿文化交流協會主辦。桂臺兩地智庫和學界利用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兩岸産業共同市場論壇等平臺,匯集智慧、提供良策,研究和探討新形勢下進一步擴大桂臺兩地各領域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途徑和新方法。(完)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