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陸客不賞光 臺灣旅館怕“關光”

2017年08月04日 11:34:1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飯店有240個房間,最近有天晚上只入住4間,實在有夠慘!”“陸客不來、東南亞客人消費能力有限。所以近期至少有10家旅館要停業或出售,每家規模是30到80間客房”……各種各樣的抱怨嘆息聲,表露的是臺灣旅店業者對陸客減少後臺灣旅遊業一落千丈的不滿。

  近日,臺灣《經濟日報》報道稱,據島內不動産仲介業者統計,民進黨當局上臺1年來,島內觀光旅館出現5跌,包括陸客住房人數、住房率、住用數、房價、總營收等指標都下跌。由於陸客赴臺人數已連續14個月出現負增長,業內預期,未來數月大陸旅客人數將持續減少,島內旅館經營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人數收入雙雙下跌

  “現在大家似乎在比口袋深淺,飯店業日子很苦。”在7月下旬舉行的臺灣區觀光協會聯合會理監事會上,南臺灣觀光産業聯盟總召集人、高雄漢王洲際大飯店集團董事長林富男這樣表示。

  臺“交通部觀光局”統計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臺觀光旅館總收入(含住房、餐飲、其他收入)為240.6億元(新台幣,下同),去年同期為248.2億元,減少3%,將近8億元的産值被蒸發。這是當局開放陸客赴臺以來的首次衰退。從旅館入住率來看,全臺今年前5個月平均住房率為63%,較去年同期減少4個百分點,其中臺灣南部、東部均減少達7%。

  舉例而言,臺灣南部的墾丁原為旅遊熱門景點,暑期更是旺季。但近日墾丁福華飯店總經理張積光説,調查發現,當地五星級酒店7月的住房率,由去年同期的七八成降至六七成。恒春半島觀光産業聯盟理事長張福生表示,除五星級酒店外,墾丁的普通旅館和民宿總共有2.5萬個房間,目前平均住房率只剩下四五成,相較去年起碼減少三成。

  臺灣“瑞普萊坊”市場研究部副總監黃舒衛認為,南部、東部觀光旅館的團客比都高達45%,如今陸客赴臺人數尤其是隨團遊客數量大幅減少,南部、東部自然首當其衝。

  “陸客驟減,不但旅館業衝擊大,全臺民宿業績也大受影響。服務、行銷做得再好,如果沒有客源,還是無可奈何。”

  臺灣民宿協會總會長劉玲玲説,因為陸客驟減,臺灣的旅館業已經出現削價競爭的現象。民宿業不願步其後塵,所以只能儘量苦撐。“大家都不太願意去提這一年的真實營運情況。”

  600家飯店待出售

  “去年5月20日後,臺東飯店、民宿住房率一路掉,平均住房率不到五成。火車站附近就有兩家民宿不堪虧損求售,且價格低於行情。”“今年暑假旺季民宿住房率較去年降幅約兩成,有20多家要拋售。”……在臺灣區觀光協會聯合會理監事會上,旅館業者們表示,由於觀光業已淪為“慘”業,旅館經營也同樣出現困難局面,估計全臺有600家大小旅館準備求售。

  事實上,自去年底以來,臺灣許多飯店就因為經營問題選擇出售。“屋比房屋”比價平臺創辦人葉國華分析,由於飯店業者多有貸款,過去靠現金流支撐,陸客不來後,馬上就面臨財務和現金流問題。2016年12月,位於嘉義縣的崧園陽光酒店就因為陸客不來,使得銀行認定風險太高,拒絕增貸,爆發跳票上百萬元的營運週轉問題;其他部分專營陸客團的旅館業者曾因“入不敷出”而拖欠銀行貸款達半年之久。

  而還未打算出售的旅館,目前也都採取“節衣縮食”的方式,苦撐局面。“真的很慘,我和朋友晚上7點約在飯店樓下咖啡廳談事情,結果咖啡廳一片黑,一問才知道,為了省水電費和員工薪水,晚上咖啡廳根本不開了。”一名回臺度假的臺商日前下榻高雄某旅店時表示,不僅是咖啡廳,旅店為節省費用,甚至連早餐都不提供了。

  全臺旅遊前景暗淡

  除了住宿,島內餐飲、購物、交通出行、旅行社經營等許多方面也都因陸客減少、旅遊業慘澹的局面而客源減少,收入大幅下降。

  近日,臺灣《工商時報》報道,今年上半年赴臺陸客人數大減四成,導致免稅商店、高單價家庭器具用品買氣大減,前6個月零售業營收較去年同期減少82億元、年減0.4%,為近8年首次負增長。臺當局“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王淑娟表示,陸客減少是上半年零售業營收減少的主因,受陸客影響最大的家庭器具及用品業營收入年減119億元。

  面對困局,許多觀光旅遊業者抱團發聲,通過媒體、遊行請願等方式向當局陳情,或組團赴島外自我推銷招攬遊客。例如墾丁旅遊界建議當局推出旅遊消費券,帶動遊客回籠;同時希望借臺北世大運登場時,相關單位可以通過交通補助等辦法吸引大批來臺的島外選手、家屬南下觀光。墾丁兩大旅遊協會近日還將赴日本行銷。但效果如何還有待檢驗。

  島內輿論認為,解鈴還須繫鈴人,蔡英文當局應該回歸“九二共識”,重新找回昔日榮景。臺灣《聯合報》稱,由於沒有政治障礙,金門陸客人潮不受影響,觀光“一枝獨秀”,今年1月至6月觀光人數較去年同期明顯增加,其中陸客增加6萬多人。金門也正爭取相關政策支援,希望開放對大陸民眾的“一年多簽”。(記者 柴逸扉)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