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中日友好醫院的醫師在北京與海峽對岸的臺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醫師進行遠端會診。(台灣網 劉燕萊 攝)
台灣網5月31日北京訊 (記者 張潔)5月26日,一場特殊的會診在中日友好醫院國際部新門診樓中進行。會診室裏,中日友好醫院主任醫師姚力的團隊成員和臺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王輝明教授正與螢幕中遠在臺中的陳自諒副院長等人針對一例直腸癌伴肝轉移病人進行遠端會診。
線上交流線下合作 兩岸醫療群英薈萃
會診室的核心由電視螢幕和一套遠端視頻會議終端構成。螢幕外,中日友好醫院來自藥學部、中西結合腫瘤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個科室的主任醫師圍坐在桌前,螢幕內,海峽對岸的醫生們詳細傾聽大陸醫生進行病情介紹。當天的會診內容圍繞一例直腸癌伴肝轉移和一例直腸惡性腫瘤展開。一條條檢測數據,一張張影像圖,兩岸醫者在這間會診室裏對病情各個方面進行了專業的、詳細的分析與診斷。
兩岸醫師針對是否需要進行手術前化療以及術後的持續治療情況進行了意見交換,與會醫師還針對中西醫結合治療,消除化療副作用等方面表達了進一步交流合作的強烈意願。
主任醫師姚力告訴記者,在直腸癌治療方面,臺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有很先進的治療理念,在沒有建立遠端會診之前,遇到疑難病例,只能在王輝明教授來到中日友好醫院之後進行諮詢,現在有了這樣直接的、面對面的遠端會診方式,效果非常好。
這是中日友好醫院與臺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療合作上一次嶄新的嘗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王輝明告訴記者。姚力説,“這是一場群英薈萃”。
仁心相向 理念契合
談及兩岸兩所醫院的合作淵源,還要從王輝明教授的治療理念説起。
20年前,王輝明教授就開始與大陸醫師合作,傳授臺灣治療結直腸病例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王輝明教授倡導的理念是:直腸癌的治療非常難,用最好的治療方法為病人省錢,同時還要用最好的手術為病人解決痛苦。
機緣巧合了解到這一理念的姚力醫師被這般“仁心”深深打動。二人成為好友後,1997年,姚力開始邀請王輝明來到中日友好醫院幫助他們治療,同時也在該領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醫生人才。
在一次與中日友好醫院的交流中,王輝明指出,要提升大腸癌、直腸癌手術的水準,絕對不能外科大夫光講做手術,內科大夫光做化療,而是要各個科室之間共同合作,整體地、系統地治療。這一理念成為兩岸兩所醫院在該領域正式合作的發端。
在直腸癌治療方面,常年戰鬥在治療一線的兩位醫師,都有相同的感受和認識。王輝明告訴記者,“治療直腸癌,如何保住肛門,又不能局部復發,還要保留自主神經,是很複雜的。”因為涉及到“保肛”的問題,常常要在治療效果與考慮病人生活水準之間做出平衡與選擇。而這份將心比心的“仁心”促使兩位醫師,乃至兩岸兩所醫院在治療直腸癌方面不斷精益求精。
培養良醫 兩岸共鑄“卓越”
恰逢5月27日,中日友好醫院國際部新門診樓正式啟用,未來將為中外患者提供更細緻完善、體驗更美好的醫療照護。同時,中日友好醫院2014年就成為國家遠端醫療的試點,在大陸遠端醫療中一直髮揮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中日友好醫院在初步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在臺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幫助下,預備建立直腸癌治療的“卓越中心”。
王輝明介紹,國際上“卓越中心”的衡量標準約有12項,這一卓越中心將由兩岸兩所醫院共同打造,跨科室吸納兩所醫院的優秀醫護人才,在直腸癌治療方面做出優秀的示範。王輝明説,兩岸沒有語言障礙,溝通起來非常順暢,非常便於醫者的學習和交流。
姚力也表示,兩岸是一家人,兩岸之間又沒有語言溝通障礙,為什麼不向相關醫療技術非常先進的臺灣醫院學習呢?
據了解,將來成功建立起這個“卓越中心”後,還將聯合臺灣方面,幫扶其他醫院,推廣複製“卓越中心”,讓先進優秀的治療理念和方法普及,使更多患者受益。
“臨床醫學怎麼教?就是要觀摩教學。要建立卓越中心,還要培養卓越醫生”姚力説。兩位醫師在培育“良醫”方面又一次不謀而合。通過兩所醫院的線上線下的醫療合作,不僅能夠救治病人,還能在治療過程中進行人才培訓,兩岸醫生針對問題進行共同研究,共同提升救治水準,這樣的醫療合作,可謂好處多多。
經過今天的病例會診,兩岸醫師確立了下一步治療方案,姚力向臺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醫師正式發出邀請,最快下周,臺灣醫師就將來到中日友好醫院,與大陸醫師同“臺”並肩聯手施術。這將又是一次兩岸醫療從線上交流再到線下合作的完整呈現。
一場跨越海峽的遠端會診開啟兩岸醫療合作新思路,兩岸“妙手”相攜,將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所謂醫者,救死扶傷,其外在術,其內在心。取長補短,以精醫術,兩岸一家,醫者同心。(完)
背景資料
2017年5月26日,中日友好醫院國際部新門診樓正式啟用。新門診樓8400平方米,是大陸單體建築面積最大、擁有完備高端醫療設施、最具現代門診特診的涉外醫療門診樓。中日友好醫院國際部建立於1984年,是大陸改革開放後最早建立的涉外醫療機構之一,在國家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醫療保障作用。
新門診業務範圍廣泛,可容納日門診量800人次,擁有32個達國際高端水準的診室,設有呼吸、心臟、消化、內分泌、風濕、婦産科、兒科、中醫、康復等34個專科及特色專病門診,有包括院士、國醫大師、中華醫學會等多個專科學會主任委員、長江學者在內的醫學專家團隊出診,同時開展多學科聯合診療;借助設在醫院的國際遠端醫療管理與培訓中心優勢,在先進的資訊技術支援下,創新網際網路醫療模式,聯結國際、國內著名醫療機構,實行國際、國內疑難危重症遠端會診。(完)
中日友好醫院的醫師與臺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王輝明教授在中日友好醫院與海峽對岸的臺灣醫師進行會診。(台灣網 劉燕萊 攝)
臺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王輝明教授與中日友好醫院的醫師合影。(台灣網 劉燕萊 攝)
中日友好醫院主任醫師姚力與臺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王輝明教授接受本網記者專訪。(台灣網 劉燕萊 攝)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