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1945年臺灣廣播電臺的故事

2017年04月20日 09:21:45  來源:臺胞之家網
字號:    

  1945年8月15日中午,“社團法人臺灣放送協會”所轄臺北、臺中、臺南、嘉義、花蓮放送局(按,廣播局)與“日本放送協會(NHK)”同步廣播日本昭和天皇裕仁于8月14日錄製的廣播講話《終戰詔書》(圖一),宣佈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

圖一

  《終戰詔書》是當時的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等人費盡心機起草的,埋藏伏筆多處。例如,將戰爭時間限于“四載”、戰爭對象限于“英、美兩國”,避談自1894年以來的侵華戰爭;將戰爭罪責委于日本政府,避免日本天皇作為日軍統師的戰爭罪責;談日方的傷亡損失,避言受害國的傷亡損失。當然,《終戰詔書》畢竟承認了“排斥他國之主權,侵犯他國之領土”之罪行並宣佈“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

  我讀過的回憶文章都説當年日本天皇在廣播裏的聲音是沙啞的。實際上,這是播音效果的問題,2015年我們聽到的重播並不沙啞。

  從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至“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圖二:受降典禮簽名薄)舉行的10月25日,其間的70天常被稱為“空白期”。實際上,從1945年9月1日起,已有中國官方和軍方人員到達臺灣並開始工作。當年的《大公報》記者李純青在《臺北散記》裏説:“第一批去臺灣的有三個人,福建省顧問黃澄淵,中美合作所黃昭明,三民主義青年團張士德,他們9月1日到達臺北,次為中國空軍,再次乃是前進指揮所”。

圖二

  據我所知,黃澄淵曾于1937年任福建上杭縣長、1938年任福建古田縣長、1941年任福建仙遊縣長。1945年9月1日以福建省政府顧問名義隨美軍陸軍駐閩軍務處三名上尉軍官到臺慰問並解救拘留在臺的1300余名盟軍俘虜,此項工作“于10日之內完成”;黃昭明是中美合作所閩南指揮部的上校參謀;張士德是臺灣義勇隊上校副總隊長,時以“三青糰臺灣區團部籌備處幹事”的名義到臺,並即徵收團員、組建機構、任命幹部,他給林日高的任命書是1945年9月20日簽發的(圖三)。至於“中國空軍”部隊,其駐地在臺南,首長為“張司令”;“前進指揮所”是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和臺灣省警備司令部的先遣隊,于10月4日到達臺北並即辦理公務,10月6日,侵臺日軍參謀長諫山春樹受領“中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本(1945)年10月5日臺政字第二號備忘錄”(圖四:《受領證》)。諫山春樹後來作為戰犯被判無期徒刑。另外,“美國陸軍駐閩輔助空軍地面軍務總處主任秘書”陳鏡秋等人也在9月間到了臺灣。而陳孔達中將率領的“國軍70軍”是9月17日到達臺灣的。

圖三

圖四

  據檔案記載,中國官方先後於1945年11月10日、16日、18日、20日和27日正式接收臺北、臺中、臺南、嘉義和花蓮電臺。然而,1945年10月1日,黃澄淵已在“臺灣廣播電臺播講”《臺灣同胞對此次戰爭與收復臺灣應有認識》(圖五)。我想,在“正式接收”之前應該有官方人員介入做“非正式”接收也。

圖五

  臺灣廣播電臺于1945年12月1日起開辦“國語講座”,每日上午7:25—7:55,下午6:00—6:30開播。“國語講座”的教材為該臺臺長林忠編著的《國語廣播教本》1—4冊(圖六),第1冊初版于1945年11月20日印刷。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派員經常于每日早晨6時在臺灣廣播電臺播音,為各地教師及專員國語教育責任者作發音示範,解釋語音變化並解答疑問”。據我所知,當時作發音示範的齊鐵恨(東北人)和擔任閩南語翻譯的林良(福建人)都是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幹部。

圖六

  臺灣廣播電臺的“國語講座”對光復初期臺灣的國語推行貢獻很大、影響至深。

  我在福建省閩臺緣博物館庋藏的《國語廣播教本》看到,有10余處將“和”標為“漢”的讀音。我想,當年齊鐵恨用他的家鄉音做示範,將“和”讀為“漢”。所以今天在臺灣還常常可以聽到將“和”説成“漢”的。

  光復初期臺灣的國語普及率大幅提升,臺灣廣播電臺的國語廣播講座功不可沒也。

  汪毅夫

  2017年4月16日傍晚時分記于甘肅旅次

[責任編輯:齊昕]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