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林毅夫:中國維持社會穩定需解決腐敗收入不均問題

2017年06月09日 14:22:42  來源:新京報
字號:    

  1 收入問題

  為何高速增長帶來收入分配和腐敗問題

  收入不均和社會腐敗會讓低收入人不滿,讓中等收入人不滿。環境污染,大家都不滿,但是更不滿的是高收入人群。

  古語講“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國過去35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社會每個人都得到好處。我是研究農村經濟開始的,中國各地城鄉我跑得比較多。不管是窮鄉還是僻壤,現在的生活都比30多年前好多了。

  上世紀80年代,我去寧夏調研,有些農民家裏全家只有一條褲子穿,大姑娘看到生人往家裏跑,出來辦事才穿上一條好褲子。現在跟過去比都改善了,我沒有看到生活比上世紀80年代差的地方。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不滿?是因為別人比你發展更快、改善比你更多了,這説明不均,是很大的問題。

  收入不均跟腐敗問題很嚴重,會讓這個社會制度失掉合法性。收入不均和社會腐敗會讓低收入不滿,讓中等收入人不滿。環境污染,大家都不滿,但是更不滿的是高收入人群。所以造成低收入人不滿,中等收入人不滿,高等收入人也不滿。在這種狀況之下,應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確實是與時俱進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向和措施。

  為什麼我們高速增長在人類經濟史不曾有過,反而出現收入分配和腐敗問題越來越惡化呢?改革開放前大家很窮,都一樣窮,當時腐敗的機會也不多,很多東西都要憑票供應,有錢也沒有用。現在為什麼收入分配和腐敗的問題這麼嚴重?根本原因就是改革開放所採取的措施。

  中國改革開放是採用一種漸進方式,而不是像蘇聯東歐那樣採用“休克療法”,把整個經濟系統當中的計劃經濟所形成的扭曲一次性消除掉。中國當時採取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對傳統那些沒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産業,繼續給予必要保證;放開傳統受到抑制,具有一定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産業,放開給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來進入。這種方式和休克療法比較起來,前蘇聯和東歐的“休克療法”導致經濟崩潰停滯、危機不斷,中國這種漸進雙軌的方式取得了經濟穩定和快速增長。但任何問題都有兩面性,經濟穩定和快速增長,帶來的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收入分配問題和腐敗的情形。這裡我也必須講,前蘇聯和東歐這些國家,收入分配比我們還惡化,腐敗比我們還嚴重。所以,我們看問題時不要光看到我們的問題,就認為另外的方式更好。

  為什麼呢?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形成了大批資本很密集、技術很先進的産業,但這些産業和國外相比不具有比較優勢,在開放競爭中很難存活。在中國是這樣,前蘇聯和東歐也是這樣。前蘇聯和東歐,這些企業也是靠保護和補貼存活,休克療法是將保護和補貼一下子取消掉,好像“畢其功於一役”。問題就是,一下子取消掉之後,大量的破産、大量的失業會造成社會不穩,同時,政府也不願意讓這些企業都破産,因為這些産業和國防安全有關,於是在休克療法、私有化以後還要繼續給予保護補貼。

  到底是在私有化時給保護補貼會多,還是在國有化時給保護補貼會多?上世紀90年代包括北大都有過相關爭論,世界上也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的看法是,因為它們是國有企業,所以要給予保護補貼;我的看法是給予保護補貼是因為它們不具有比較優勢而又非要存在不可。

  我認為,國有化時政府給予的補貼反而會少,因為國有時廠長、經理是國家員工,不給保護補貼我活不了,要保護補貼頂多可以多吃、不能多拿,多拿了政府會把他抓起來判刑,嚴重的話還可以判死刑。如果它是私有,同樣理由你不給我保護補貼,我活不了,拿了保護補貼後裝到自己口袋不是天經地義嗎?那肯定是私有化的保護補貼更多。

  這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的理論判斷,大量的實證經驗證明這一點,那你要給保護補貼的話,就會有很多機會産生“尋租”,“尋租”就會産生腐敗的現象。前蘇聯和東歐的腐敗現象不是比我們還嚴重麼?給補貼的話就等於轉移支付,那些壟斷集團就是最有錢人之一,這樣收入差距就越來越大了。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