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河北大學生向臺灣同胞捐贈骨髓 寄語患者為活著而戰

2017年06月09日 14:24:38  來源:燕趙都市報
字號:    

  “這是河北送給臺灣的聖誕大禮!”當接過河北經貿大學學生王彬捐獻的密封在箱內的造血幹細胞時,來自臺灣大學附屬醫院(簡稱“臺大醫院”)的醫生感激地説,他代表接受捐助的臺灣同胞楊先生向王彬表示誠摯的感謝。昨日中午,河北經貿大學大四學生王彬向臺灣同胞捐獻造血幹細胞儀式在北京道培醫院舉行。之後,造血幹細胞將搭乘飛機運往臺北,當晚19時,造血幹細胞將準時輸入正在等待手術的臺灣同胞體內,一個瀕臨死亡邊緣的患者命運將從此柳暗花明。

  據悉,近年河北省已成功向國內外捐獻骨髓62例,其中境外4例,向中國臺灣捐獻還是首例。

  ■熱心公益事業的大學生

  昨日9時,記者來到北京道培醫院,躺在病床上的王彬已經開始採集造血幹細胞了。他胳膊上插著各種管子,看上去表情輕鬆。王彬上週五來到北京,進行採集前的一系列準備工作,23日進行了第一次採集,考慮到長途運輸,可能路上會有一定的損失,24日進行補充採集。每次採集的時間在3個小時左右。

  王彬祖籍安徽淮北,1988年出生,現在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經濟專業讀大四。年輕的他愛笑,與人聊天不時會發出輕輕的笑聲。他向記者介紹了自己捐髓的前前後後。“在學校裏我比較熱衷參加公益活動,曾經擔任學校紅十字會的負責人,多次宣傳預防艾滋病和白血病知識。”當記者問起作為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為什麼對醫學方面這麼感興趣時,王彬笑著説,“感覺做這些事情比較有意義吧。2008年,我加入了中華骨髓庫,簽訂了承諾書,如果一旦有白血病患者和我配型成功,我將捐獻骨髓。沒想到,僅僅一年過去,我就和別人配型成功了!要知道,我們學校加入中華骨髓庫的有1200多人,目前包括我在內只有3個人配型成功了,幾率非常低。”

  隨同的河北血液中心王燕京説,異基因配型的相合概率在三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之間。“能挽救一個和自己流著相同血液的人的生命,這是一個偶然,也是一種幸運,我義不容辭。”王彬笑説。

  ■備考間隙向臺灣同胞捐髓

  據王燕京介紹,王彬做的是外周血採集造血幹細胞,在志願者體內打入動員劑,使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運動到靜脈中,從靜脈中採集,這種方式是現階段對捐獻志願者負面影響最小、最安全的一種。這種採集也可以在石家莊做,但因為受捐者來自中國大陸以外地區,需要經過一系列手續,所以只能來北京做。

  河北血液中心組織青少年部部長馬玉民趕來為王彬送上鮮花,稱讚他做了一件有利於兩岸交流的大好事。

  王彬媽媽也趕到北京看望。她説,兒子報考了研究生,下個月9號就要考試了,在擔心兒子身體時,也為兒子的學習捏了一把汗。王彬説,他報考的是蘭州大學的區域經濟專業。之所以報考這個專業,一方面這個專業跟自己的本科專業相關,另一方面感到中國的區域發展不均衡,希望能通過自己的所學為區域經濟發展出謀劃策。“蘭州是西部的重要城市。趁著現在年輕,應該多闖蕩闖蕩。”王彬説。

  ■“這是河北送給臺灣的聖誕大禮!”

  11時剛過,來自臺大醫院的醫生準時來到道培醫院,王彬的血液採集也正好結束。

  雙方簽了造血幹細胞交接單後,大陸方面將密封在一個小箱子裏的造血幹細胞交給臺灣醫生。當王彬走下病床來到臺灣醫生面前時,那位醫生健步上前,緊緊握住王彬的手説:“你就是捐獻者嗎?我代表臺灣的楊先生謝謝您!患者楊先生50多歲了,目前只有骨髓移植一條生路。我們之前沒有找到一個相符的配型,連患者的直系親屬都不行,沒想到在大陸、在河北能找到成功的配型,非常難得。”他説,儘管目前配型成功幾率如此低,但是一些配型成功的人因為沒有足夠的勇氣,最終還是放棄了捐獻。“這個小夥子真有勇氣。”他不住地説著謝謝,稱讚王彬做了一件大善事,功德無量。王彬靦腆地説:“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

  臺灣醫生介紹説,現在患者正在臺大醫院,已經將身體裏的骨髓抽乾淨,血小球數量非常低了。當日17時10分,飛機到臺北後,患者將連夜做手術。他拎著手中的小箱子,激動地説:“這是河北送給臺灣的聖誕大禮!”

  因為要趕飛機,醫生不敢多耽擱,辦好相關手續後,匆匆離開。望著臺灣醫生遠去的背影,王彬長舒了一口氣。

  ■寄語臺灣患者:為活著而戰

  23日晚,做完第一次造血幹細胞採集後,王彬在賓館給臺灣的患者寫了一封信。

  “在通過了各項血液檢測後,確定這一小概率事件就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哪怕距離再遠,哪怕素未謀面,我來了,和你一起。“現在準備考研究生,事件緊迫,自己身體曾出現過不適,特別是最近一系列準備工作,身體反應比較激烈。但是,想到你還在命運的最前線和病魔抗爭,我就充滿勇氣,有什麼能比‘活著’這個樸素的願望更能鼓舞人心呢?在這裡的幾天,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因為我和你一起,為活著而充滿激情地戰鬥。“我的信隨著造血幹細胞一起到了你那裏,希望你能感覺到力量。它在你身體裏流淌時,我已感覺到力量。”

  這是一封沒有署名的信件。王彬説,按照規定,捐獻者和受捐者的資訊應該互相保密。“現在我只知道患者比我重,140斤。”1.81米的王彬又是一笑。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港澳僑新聞

[責任編輯:陽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