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群眾困難在哪,"連心橋"就修到哪

2017年05月02日 19:22:21  來源:新華日報
字號:    

  落實治國理政新方略

  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

  出行不便、就醫困難、不懂政策……針對這些影響群眾“獲得感”的問題,鹽城市鹽都區傾聽群眾聲音,把脈群眾訴求,將群眾困難作為工作著力點,在群眾生産生活中遭遇阻隔的“最後一公里”上修建起一座座黨群“連心橋”。

  張莊街道鄭通村13組有60戶村民集中居住,連接其和鄉村公路政通路的,是一條長約900米的水泥路。水泥路寬不足2米,是前幾年村民們集資修建的,遇到汽車駛過,行人就要側身讓道。4月1日,鹽都區交通運輸局局長、黨委書記顧勇在鄭通村走訪了18戶村民,其中9戶提到出行不便,希望拓寬這條水泥路。顧勇詢問拓路有沒有障礙,村民鄭漢貴回答:“路兩邊是糧田,拓寬道路會佔用我們的責任田。”親眼看到出行難的顧勇,當天走訪結束後即把村民的拓路需求告知村、街道幹部,並承諾只要村裏做好協調工作、在麥收後完成調田,交通局就負責項目申報,爭取將這條路納入農村公路建設範圍,籌措資金進行拓寬。

  在高新區鹽瀆街道伍康社區,曾參加抗美援朝的87歲老人李福順反映乘坐公交車不夠方便。鹽都區區委副書記、區長吳本輝當即表示回去後就組織相關部門到現場調研,進一步優化鎮村公交線路,讓更多的居民“出家門、上車門、進城門”,享受到快捷便利交通。

  大縱湖鎮永新村老人較多,平均年齡70歲左右,多數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腦梗塞、關節退行性病變等疾病。很多老人是子女在外的“留守一族”,儘管參加了新農合,非到萬不得已不去醫院,往往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的黨員幹部發現這些老人的就醫需求後,迅速組織送醫到府。4月15日,該院老年醫學科、康復科、骨科、消化科等科室的14名黨員幹部和專家走進永新村,6人在村部集中義診,半天接待了100多名群眾,其餘8人到村裏走訪,將健康服務送到村民家中。

  老有所醫,還要老有所樂。文化娛樂活動少,讓濱湖街道的胡大爺不滿意。區文廣新局黨員告訴他:“我們正在開展‘歡歌笑語走基層村村到’,文娛活動很快就送到您身邊,請您一定來看啊!”一聽這個消息,胡大爺連聲説“好”。

  43歲的轉業軍人王權家住高新區鹽龍街道喬莊社區,之前在無錫打工,因父親過世母親身體欠佳,決定回家鄉創業。鹽都區區委書記羊維達為他“打氣”:“鹽都的經濟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你返鄉創業,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援。”他叮囑王權認真學習相關政策,選準創業方向和項目,承諾政府會給予一定的指導和支援。

  為精準定位“最後一公里”,鹽都區將工業條線的“暖企行動”、扶貧條線的“結一門窮親、找一份事做”精準扶貧、信訪條線的“金橋行動”、黨群條線的“兩學一做”“三解三促一加強”“雙融雙解”等活動優化整合、交融貫通、統一實施。領導幹部掛鉤服務企業、區直機關掛鉤結對經濟薄弱村、區鎮機關黨員結對走訪城鄉居民,關注的目光投向群眾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敏銳捕捉“最後一公里”。

  黨員、幹部及時將了解到的情況與所在地黨組織進行交流,可以直接解決的問題,由責任人現場答覆和辦理;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由責任人登記並上報至鎮(區、街道)和區直相關部門、單位共同解決。區委農工辦牽頭實施的“脫貧攻堅村村到戶戶訪”活動,已幫助4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和44個低收入村,解決發展經濟、通村路橋、供水、供電和網路等方面100多個問題,幫助落實30個增收致富項目,項目總投資2318萬元。

  “群眾有什麼需求、抱怨些啥、碰到哪些困難,我們坐在辦公室裏是想不出來的、看報告是看不出來的。目前正在開展的大走訪,讓黨員幹部真正深入群眾,對他們的訴求換位思考,對他們的困難感同身受。因此,送政策到府是大走訪的出發點,收集民意是大走訪的關鍵點,解決問題是大走訪的落腳點。” 羊維達頗有感觸地説,為群眾打通“最後一公里”的過程,就是修建黨群“連心橋”的過程,全區黨員幹部要把關懷溫暖帶給群眾,聚焦並解決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切實提高鹽都人民的獲得感。

  通訊員 葛建華 王業先

  記者 徐冠英

[責任編輯:盧佳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