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7月7日文章,原題:中國會失去發展中世界的朋友嗎?副題:為什麼中央王國的聲望即將大跌
中國作為主要經濟力量的聲望與日俱增。關於“G2”的談論也標誌著美中關係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重大。同時,金融市場關注著中國對美元未來走勢的預測。而經濟學家們則希望,中國的經濟復蘇能拉世界其他國家一把。
然而,中國作為新興世界領袖的聲望即將受挫。這個國家對新興市場的出口在激增,而廉價中國貨的不良影響,可能會在未來數年形成一種長期的反衝力量,將動搖中國富有耐心的“魅力攻勢”的基礎。
單在過去5年裏,中國向非洲、拉美和中東地區的出口額就從380億美元上升到1920億美元(實際上,中國近期超過美國,成為向中東地區的最大出口國)。由於國內面臨經濟問題,加上歐美等傳統市場嚴重萎縮,中國增加(對上述3個地區)出口是一種順理成章的反應。
然而,這種貿易格局的轉變也帶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成本。埃及和巴西現在很高興地發現,自己具備了購買曾經負擔不起的普通商品的能力。新的中産階層正在這些國家崛起,他們買得起正在降價的微波爐和洗衣機。但廉價的進口貨也正在傷害當地生産商的利益。一浪浪“中國製造”的洪水使得新興世界的工廠接連倒閉。
印度最大的商業協會日前透露,印度近2/3的中小型企業受到突然增多的中國資本和消費品衝擊。與此同時,希伯倫的巴勒斯坦製造業主們宣稱,紡織工人數量已從1.5萬人降至5000人。敘利亞古城阿勒頗的紡織廠也在倒閉,廠長們抱怨與廉價進口貨的競爭並不公平。類似的牢騷話在伊朗市場裏也能聽到。
中國面臨著兩難境地。它需要保護國內就業以保證社會穩定,所以它一再上調産品增值稅出口退稅率以減緩企業倒閉速度。這些政策是奏效的。但是,如果新興世界各國政府難以承擔廉價“中國製造”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成本,後果將事與願違。事實是,敘利亞近日對紡織品進口開始徵收新關稅,印度羅列了大量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指責。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未調整其退稅政策。
如果北京能使人民幣堅挺、經濟更加強大,生産就會從中國流向其他新興經濟體,中國人對國外商品的需求也會增加———這當然是最好的局面。但這種再平衡局面即使不需要幾十年,也需要好幾年才能實現。
作為經濟危機的一個結果,中國正崛起為主要經濟力量。但中國與新興世界國家的關係,將是對中國領導才能的一次重要考驗。(作者是蘇格蘭皇家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Ben Simpfendorfer (貝哲民),何晏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