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感受中國改革開放:我從笑聲中聽到了希望

時間:2008-11-19 14:38   來源:人民日報

  “我從笑聲中聽到了希望”——訪哈薩克著名漢學家哈菲佐娃女士

  內蒙古清水河縣宏河鎮小學的幾名學生在展示新課本(2006年2月28日攝)。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率先免除農村牧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依託資源、區位優勢,加快工業和農牧業經濟發展。自2002年來,連續6年經濟增速居全國第一,2007年內蒙古生産總值達到6018.8億元,經濟規模躍居全國第16位。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自治區社會文化各項事業欣欣向榮,農牧民生活水準、醫療狀況明顯得到改善。 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我時刻關注著中國,中國的變化實在太大了,尤其是大學裏的變化令人羨慕,”哈薩克著名漢學家克拉拉哈菲佐娃女士説。她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近日,她在阿拉木圖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感慨地説:“我在很多國家教過學,但我發現,中國學生的心態最輕鬆。課間休息,他們在走廊聊天時會發出由衷、爽朗的笑聲,我從笑聲中聽到了希望。中國學生開放的心態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具體體現。”

  哈菲佐娃教授現任凱納爾大學戰略和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她告訴記者,她攻讀副博士和博士時撰寫的論文均與中國有關,前篇是《18世紀中國與哈薩克的關係》,後篇是《明清時期中國對中亞政策》。她對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記憶猶新。她回憶説:“我第一次到中國是在1962年11月,當時是塔什乾大學4年級學生,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了8個月,但正是這短短的8個月,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此後,哈菲佐娃先後多次到中國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上個世紀90年代在中國蘭州大學當客座教授近3年。

  哈菲佐娃説,中國大學的發展變化令人吃驚。中國大學裏的圖書館、實驗室、教學樓、操場等設施都非常現代化、很先進。另外,從高校校醫院建設方面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在保障學生健康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目前,中國很多大學的硬體基礎設施非常齊備,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水準。她説:“我還清楚地記得,1988年中國各學校已有影印機等現代化教學設備,特別是中國大學生追求新生事物的慾望非常強烈,這讓我非常吃驚。在蘭州大學工作時,我發現住在同一宿捨得大學生們集資購買電腦使用,這對年輕人學習和了解世界非常重要。這種方式值得我們借鑒,所以,我回來後就建議我們哈薩克的學生也這樣做。”

  “尤其值得讚賞的是,中國學生的心態越來越開放,他們不再像上世紀70和80年代以前那樣整天待在教室和圖書館裏。我驚奇地發現,在中國大學的操場、籃球場、足球場等運動場所,平時都有學生在鍛鍊,利用率非常高,這有助於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也説明瞭中國學生具有積極、開放的心態。”哈菲佐娃説:“我相信,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學生的心態將更加開放。

  哈菲佐娃説,中國的圖書出版業發達,各個門類的教科書非常齊全,甚至在同一領域、同一學科的教科書出版物也很多,教師、學生的選擇餘地很大。中國政府在人文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使得中國在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教師的收入和生活水準也有了較大和穩定提高,尤其是博士、教授的收入水準提高幅度很大,這讓我們這些在教育領域工作了一輩子的外國教師非常羨慕。中國為優秀的學者、教授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教學和生活環境,他們也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才,形成了良性迴圈。哈菲佐娃最後説:“中國大學裏的變化反映了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側面。我堅信中國、中國青年都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取得更大的成就。”(人民日報阿拉木圖電 記者 孫力)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