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感受中國巨變:從教育交流看中國進步

時間:2008-11-04 15:11   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作為一個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的韓國人,我也是中國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親歷者。

  1996年,我和丈夫從韓國來到安徽的合肥學院(時稱合肥聯合大學)任教。那時,學校規模不大,生源主要來自本省,國際交流僅集中于和德國的幾所大學。此後10餘年,伴隨著學校的成長與發展,學校的整體實力明顯提升,生源逐步擴大,國際交流明顯增多。除德國外,又先後與日本、韓國、泰國、美國、奧地利等國的大學開展交流,其中與韓國大學間的友好交流開展得如火如荼。除交流人數增加,交流的領域也在拓寬。起初,考慮到中國學生的經濟承受力,主要採取交換留學生的方式(即雙方互派數名留學生,按照各自國內的收費標準交納學費學習一年,然後回國繼續完成學業)。現在,又發展了多種合作辦學及交流的模式。除了學生間的交流外,老師和學校管理層間的交流互訪也日益增多。

  因為熟悉韓國方面的情況,我不僅協助合肥學院開展對韓交流,也經常協助安徽省內其他高校與韓國大學之間進行友好交流,到目前為止,省內好幾座城市的高校都與韓國的大學締結為姊妹學校。我還積極協同合肥的教育局及其他層次的學校開展與韓國教育領域的交流——每年安排韓國與中國的高中、初中乃至小學學生的交流互訪,這種一週左右的家庭寄宿式交流,讓友誼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幼小的心田,他們從初識時的生疏到離別時的依依不捨,乃至留下不忍分開的眼淚,那場景令人感動。樹人與樹木是同一個道理,要使幼苗長成參天大樹,或成為盆景一樣的藝術品,就必須營造良好的環境,精心培育和修剪。友好交流提供了這樣的平臺,孩子們可以通過親身體驗國際交流來順應國際化、全球化的發展。

  以教育交流為起點,我所生活的合肥也在同韓國開展其他領域的交流,而所有這些交流都與改革開放分不開。試想,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中國人如何走出去?外國人又如何走進來?如果沒有進和出,又怎麼能夠交流?

  改革開放讓中國與世界更加融合,同時也促進了發展。10多年前我剛到合肥時,就把這裡視為“第二故鄉”,雖然當時合肥的有些方面還略顯不足,但經過努力,合肥已呈現出現代化大都市的風貌,我為生活在這裡而感到自豪,無論走到哪,我都會説自己是“合肥人”。

  沐浴在改革開放春風中的中國人在感受國家綜合國力增強的同時,也在享受著個人生活水準提高的甘甜。以前,受經濟發展水準的制約,辦學條件的限制,許多孩子上不了學,上不起大學。尤其在推出教育産業化的發展理念之後,可能只有城市的孩子及那些經濟狀況較好的農村孩子才有機會進入大學校門;但現在,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助學貸款、各種獎學金作為輔助,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也可以圓大學夢了,有的人甚至還能出國留學,其中不少人就是前往韓國留學。

  因為和韓國大學方面的天然聯繫,我感到現在不僅僅是赴韓留學人數的增加,其他方面也在發展變化。首先,出國途徑的多元化,除了高校間的交流及合作辦學外,通過留學機構前往韓國留學的也在逐年遞增。其次,學習理由的多樣化及學習專業的多元化,隨著“韓流”在中國的興起,留學的目的已經從起初的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擴展為體驗韓國文化、感受韓國生活;留學生的專業選擇也從起初的國際貿易、電腦資訊技術等擴展到韓國語言文學、動漫設計等文史類、藝術類專業,即從應用性角度考慮出發到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再次,留學人員的年輕化,過去以本科畢業生為主,現在則有越來越多的高中畢業生赴韓留學。

  一個地區教育的進步是整個國家教育發展的縮影,而教育的發展又能不同程度地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狀況,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的教育事業勢將突飛猛進,而有了強大的教育基礎作為人才培養的支撐,相信中國必將以更加嶄新的面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趙誠惠 韓國)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