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今日報:地震一個月後,中國開始浩大的重建工作

時間:2008-06-13 14:20   來源:環球時報

  新加坡《今日報》6月12日文章,原題:地震已過去一個月,中國開始浩大的重建工作

  在中國發生致命地震一個月後,倖存者獲得了營救,數百萬人被安置在了臨時住所,巨大的努力阻止了疫病暴發。

  現在進入艱巨階段了。政府官員們希望用3年重建在8.0級地震中被摧毀的城鎮和基礎設施,但國際專家們認為重建時間要更為漫長。國際紅十字會主席蘇亞雷斯?托羅説:“挑戰是巨大的,應對這些挑戰將是歷時多年的繁重任務。就我們的經驗看來,在這種規模的地震之後,重建需要5到10年。”

  中國業已宣佈今年將撥款約100億美元,主要用於重建道路、學校、住房和通信系統。凸顯整個重建工作之重的是,在地震中幾乎被徹底摧毀的北川將異地重建。其他幾個城鎮的狀況也好不到哪去。

  但是,更艱巨的可能還是幫助災區民眾重建生活。地震造成6.9萬多人喪生、1.7萬多人失蹤,大約1500萬人離開家園。災區安置工作任重道遠。儘管中國政府因最初的救災行動而贏得諸多讚譽,但對不透明做事方式的擔憂已開始浮現。民眾也憂心公共資金遭腐敗官員濫用。

  34歲的生意人白濤(音)説:“政府到現在為止都做得不錯,但我們需要知道將來會怎樣。”白的家和服裝店在漢旺鎮,已被地震徹底摧毀。跟數以千計的其他災民一樣,他生活在簡易棚裏。

  專家們説,中國本來就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因而必須推出廣泛的法律援助、培訓和心理支援計劃,以幫助災區民眾恢復正常生活。

  聯合國駐華災害管理小組負責人魏瑛瑛博士表示,在如何處理重建的社會方面中國迄今透露的細節少之又少,但歷史表明必須謹慎行事。她説:“在其他國家,大型自然災害之後的土地和人員安置一向是個問題。”

  這將是中國自1976年以來最浩大的重建任務。1976年的大地震曾把唐山市夷為平地,造成至少24萬人死亡。而今天的唐山已是個繁榮的工業中心,專家們説四川的重建有一些有利因素。這次地震災區大多位於農村,對經濟和工業的破壞被降至最小,而今天的中國要遠比1976年時富裕,也更為開放。

  魏瑛瑛認為,僅僅重建還不夠。出於對今後的地震風險和幫助平撫災區民眾心理創傷的考慮,中國有必要“改善”基礎設施和保障體系。她説:“四川在地震前就是12個較窮、不太發達的西部省份之一,所以重建的建築和服務應該比以前好。”(作者丹馬丁,汪析譯)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