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英美輿論:創新傳統促“中國設計”追趕世界水準

時間:2008-03-12 11:0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專稿:在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舉辦的"創意中國"當代中國設計展,表現了中國在設計領域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迎頭趕上國際水準的過程。英國《觀察家報》9日就此刊登一篇題為《瞧,這是中國全新的面孔!》的文章説,高樓大廈平地起,中國的設計也不例外。

  3月3日,國家體育場(“鳥巢”)燈火輝煌。當日,北京2008年奧運會主場館──國家體育場全面試燈。 新華社記者羅曉光攝

  20年前,中國沒有"設計師"這個詞。當時有"藝術工作者"設計包裝,也有人為政府設計標語,但設計這種理念本身不是中國的,而是資産階級的。改革開放後,中國在設計領域的確亟須迎頭趕上。

   主辦方早在4年前就構思了這個項目,但由於對當前中國的經濟來説,4年不亞於其他地方的40年,所以展覽所面臨的挑戰是,設法展現出"此時此刻"的中國設計。展覽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

  展覽圍繞中國的3個城市展開,分別是深圳、上海和北京,它們推動了中國的崛起。

  上世紀80年代末,同在廣東省包裝公司工作的兩個年輕人覺察到,中國需要一種新的圖形語言來向世界闡釋自己,於是他們在深圳成立了中國首家設計諮詢公司。王序和王粵飛聚攏了身邊的其他設計師,並開始琢磨推出"中國"這個品牌。

  展覽收集了他們早期作出的嘗試,這些設計作品往往將書法和中國傳統的象徵物結合在一起,試圖從古老的方塊字中尋找新的靈魂。

  近年來,這種圖形語言已經讓位於更為本土化的視覺設計風格,這種風格在新的城市青年文化中展露無遺,比如嘻哈文化和對歐洲流行趨勢略帶幼稚的模倣。這些更為年輕的設計師受日本卡通、世界各地的塗鴉風以及英倫流行音樂的影響,尋找所有西方創意作品中最難以捉摸的東西--"酷"。

  從這次展覽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國設計的崛起與個人自我意識、品牌意識的崛起密不可分。

  中國幾乎出口普天下所有的東西,不過中國人也在努力保持貿易的平衡,他們進口了西方消費主義的三大支柱:時尚、名流和家裝。展覽通過照片和模型的方式再現了中國人的家,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家裝緊跟國際流行趨勢,不過總是會有一些變動。

  資料圖片:2007年11月28日,位於北京市東三環中央電視臺新址的兩座正在建設中的“斜塔”“握手”。 新華社發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9日也圍繞"創意中國"這一主題刊發文章説,中國的新設計是建立在豐富的創新傳統之上的。正是這個國家曾發明瞭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如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廠,生産從沃爾瑪促銷商品到iPhone等精緻物品的各種東西。

  鋻於中國經濟增長迅猛,中國人理所當然的下一步是振興其歷史悠久的創新傳統,確保將來有些産品是"中國設計"而不僅僅是"中國製造"。他們成功與否是當今設計界最具爭議的問題,也是在華外國企業面對的一個挑戰。

  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舉辦的當代中國設計展即將開幕,策展人是勞倫帕克和張弘星。帕克表示:"中國的設計正從頭開始發展,一批設計師在冒著風險探索新的機會。這是中國設計界的一大特色。另一個特點是設計師們兼收並蓄,既受全球設計潮流的影響,同時也稟承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新與舊、國際與國內的混合是有趣而獨特的。"

  在西方人看來,設計師角色對中國來説是個新鮮概念。在毛澤東時代,國家企業有為數不多的美工。到了20世紀90年代,雖然電影和美術等視覺文化呈現繁榮景象,設計卻停滯不前。到了90年代末,設計學校依然屈指可數。現在全國已有500多所設計院校,另有一批正在建設之中。

  中國當代設計最引人注目的標誌是全球"星級建築師"的作品,比如央視新大樓和"鳥巢"奧運場館。但中國設計的前途在於各個城市的設計群體蓬勃興起。

  帕克相信,中國設計在平面造型和時裝等領域的進步正促使聯想和海爾等大公司加大設計方面的投資力度。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