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英媒感嘆北京新機場 稱應嘗試向中國學習

時間:2008-03-04 11:09   來源:環球時報

  北京首都機場3號新航廈于明天零時正式開航,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場”。這項中國公司決定不舉行慶祝儀式的世界之最,卻引起了西方,特別是英國媒體的關注,成為繼青藏鐵路和三峽工程之後中國第三個引起世界關注的大工程。英國廣播公司(BBC)駐北京記者在新聞發佈會上問道:“北京建設新的機場航廈用了4年的時間,而希思羅機場的新航廈則用了近20年時間。哪一種模式更好呢?”英國《獨立報》則報道稱,“此事值得比較。兩座新機場都是著名建築師福斯特設計的。中國在這樣一個高知名度的項目上聘請一位英國建築師,這個事實就説明中國準備向我們學習。我們現在為什麼不嘗試向他們學習呢?”

  “它更像一個小小的國家”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説,可能並不知道北京首都機場3號新航廈又創造了一項世界之最。法新社、英國《每日電訊報》等西方媒體報道稱,這個新的機場航廈擁有445座電梯、1800英里長電纜、一個能夠容納7000輛汽車的停車場。它佔地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英尺,是世界最大的機場,比倫敦希思羅機場5座航廈加在一起還要大,它也使北京首都機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場,是僅次於阿姆斯特丹阿斯米爾鮮花拍賣市場的世界第二大建築,以前經常被稱為世界最大寫字樓的五角大樓也將被它比下去。

  英國BBC駐北京記者詹姆斯雷諾德在報道中感慨説:“它看起來並不像一座機場航廈,更像是一個小小的國家。當你降落在這個機場時,它一定會讓你印象深刻,充滿敬畏。”BBC于27日播發的這篇題為“巨大的機場,為了中國的宏偉雄心”的報道稱:“從空中往下看,新建的3號航廈被設計成中國龍的形狀,房頂上的探照燈描繪出了龍的輪廓。當新的機場航廈正式開航時,它的年吞吐量將達5000萬人次。目前,北京首都機場的客流量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中排名第9位。”

  這位英國記者立即聯想到倫敦也即將開通的希思羅機場5號航廈,他在報道中寫道:“現在,那些管理希思羅機場的人可能想要把目光轉向北京了。北京建設這個新航廈只用了4年的時間,而希思羅機場建設新航廈卻用了20年的時間。”雷諾德在有關新機場的新聞發佈會上把這個疑問提給了中國機場的官員。來自北京首都機場的董志毅(音)回答説:“倫敦用了20年時間,他們應該是用更長的時間來進行設計。對我們來説,我們在4年完工是為了實現中國人的夢想。中國有一種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們的傳統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3號航廈的開通就是中國人民智慧和勤奮的表現。”對於這一回答,雷諾德稱,“儘管北京民眾對於城市的發展方向並沒有太多發言權,但作為回報,他們得到了一個全新的現代化機場。現在,中國已經做好準備要超越世界其他國家。”

  中國速度更讓人驚訝

  北京機場3號航廈的建設始於2004年8月,將於2008年2月29日零時正式啟用。英國獨立電視臺報道説,讓人驚訝的不只是北京3號航廈巨大的面積,更是它興建的速度。《衛報》的報道説,北京3號航廈的規模,是希思羅機場5號航廈的兩倍,但在籌劃和興建上,只花了5號航廈一半的費用,以及不到1/3的時間。《獨立報》也説,中國建設新的終端並沒有經過冗長的規劃、諮詢過程,從2004年開始到本週開始運營,所花費的時間甚至比希思羅機場5號航廈的“設計時間”還短。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20年前,按照蘇聯模式建設的中國機場破落、寂靜。然而,上月中國官員説,到2020年,中國97%的機場都將重建,屆時中國機場總數量將達到239座,其中將有13座機場的年吞吐量達到3000萬人次。”報道稱,“北京的擴張並非只為炫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飛機乘客的數量已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幾百萬人增長到現在的1.85億人。”

  BBC在報道中引述兩座機場的設計師福斯特爵士的話説:“中國僅用了2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歐洲需要200年才能完成的城市化進程,中國改變的步伐太快了。”

  西方找到了可比之處

  “北京機場新航廈之所以能引起西方媒體的不少關注,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找到了可以進行直接對比的共同標準。”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中國正處在新一輪建設潮流中,像國家大劇院、鳥巢等,運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設計理念、最先進的科技和材料,北京新航廈也是如此。西方人一下飛機,就看到了與他們的現代生活和物質文明相同水準的東西。這些建築,與西方是在同一個標準之上。所以,西方對這個問題比較關注。

  英國希思羅機場一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但現有的四座航廈中有三座建於1968年以前,隨著客流的大幅增加,英國決定建5號航廈,但遭到附近居民的抗議,工程拖延至今。路透社26日發自倫敦的一則報道稱,希思羅機場5號航廈下月將開放,但抗議者們也開始雲集。不過,希思羅機場1/3的航班都曾遭受延誤命運,商界人士長期以來也抱怨誤機浪費了寶貴時間,並使他們十分沮喪。

  對於差別巨大的建設速度,英國《國際建築評論》2月26日在評論中質疑,“如果北京能夠做到,為什麼倫敦不能?”《獨立報》稱,“中國速度”是首先值得學習的積極經驗。報道稱,“這一對比相當令人恐懼。除了擴建北京機場,中國正計劃在未來10年建造97座新的地區機場,其中45座將在未來5年完成;英國自1987年倫敦城市機場投入使用以來就沒有建過新機場。我們在為我們目前的核電站的更替而苦惱,人們又強烈反對建火電站;中國每4天就落成一座新電站,去年投入的新發電量超過英國總發電量,儘管大部分都是燒煤的火電站。”報道稱,與中國速度相比,英國的官僚制度顯得太僵硬。第二個經驗是有關平衡個人和集體權利方面,希思羅機場5號航廈建設一直受到阻攔,大約數千名示威者的個人權利得到了保護,但超過1億旅客的集體權利沒有得到尊重。不過,該報道也認為,“中國速度”也有兩個負面教訓:一是中國發展有“一種我們不能容忍的殘酷性,許多人因為發展商的攫取而沒有得到適當的賠償”;另一個是“中國追隨美國的城市發展模式,這種浪費能源的模式已被公認是錯誤”。

  最新一期的英國《經濟學家》雜誌評論稱,北京機場新航廈的亮相只是中國近年來大規模基礎項目建設中的一個。今年6月,總長36公里的世界最大跨海大橋將在杭州灣落成。中國近年來基礎建設的速度和規模,是過去50年來前所未有的。報道稱,中國的大規模基礎建設也存在不少的隱患。比如,中國以50%的高速興建高速公路,最終使大量農田消失,更重要的是,許多農民並不能夠獲得足夠的補償,這無疑增加了中國現存的城鄉社會矛盾。

  冷靜看待“中國速度”的背後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中心的盧宜宜博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説,關於效率的問題,必須看到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很多地區還處在十分貧窮和落後的狀態,許多基礎設施需要迅速建設起來以帶動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不允許拖耗太長的時間。中國的政治制度允許大家集中所有資源,快速完成某個項目,民眾也充滿追求快速發展的激情。而英國已經是個發達國家,基本設施的建設早已在上百年的發展中完成,現在只是完善,處於“錦上添花”的階段,花更長的時間權衡多方面的利益,如製作精細的環境評估報告,是可以實現的。中國現在也在慢慢開始考慮這些因素。盧宜宜説,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以如此小的國土曾一度統治地球上將近一半的土地,現在依然是全球金融業等經濟中心,這不僅僅依靠效率,更依靠精細的制度保障。英國一家建築設計公司不久前曾經致信南京,提醒稱該公司80年前設計的南京一建築物已經到了設計年限,建議拆除。這一小小事件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討論。英國就是靠這樣精細的制度保障在眾多行業獲得了國際聲譽,而這些制度和原則的建立是要付出代價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倪峰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保持了多年的高速發展和建設,通過量的積累,現在成效越來越顯性化,達到了質的變化。以前西方國家看中國是俯視的角度,帶著心理優勢,但現在看到了中國高速發展的成效,居高臨下的心理受到震撼,眼光從俯視開始向平視過渡,這種平等的心態對雙方的交流是有利的。另一位中國經濟專家稱,中國經濟增長和建設速度較快,從總體上是好事,正處在發展中的中國需要這樣的速度。但這種速度也可能帶來我們今天還看不清楚的代價,因此,對來自外部的質疑甚至批評,中國首先應該冷靜地對待,要有聽得進去的肚量,然後我們還要有理智判斷的能力,用自己的腦子決定下一步怎麼走。(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寇維維 紀雙城 環球時報記者 成華 張楠伊 王曉雄)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