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安倍釋放想改善同中國關係的信號

2017年09月29日 09:12:15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8日傍晚出席中國駐日大使館主辦的國慶節慶祝活動,這是相隔15年後日本首相第一次出席中國使館舉辦的慶祝活動。在當前關係低迷的情況下,這是安倍政府發出的一個對中國的示好信號。

  安倍在中國使館表示,希望力爭日本擔任主席國的日中韓首腦會談能在年內舉行。他還表示:“希望屆時舉行日中首腦會談,以促進關係發展。”安倍還向中方提出,“在我訪華之後,希望習主席能訪日。”

  自2012年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以來,中日關係陷入自兩國邦交正常化以來最嚴重的僵局。安倍再次上臺後,日本國家路線進一步右傾化,外交完全倒向美國,日政府對中國則採取近乎對立的態度。兩國的各種摩擦全面爆發,老問題變嚴重了,新糾紛不斷出現。

  中日做了一些改善關係的努力,日方的口頭態度經常挺積極的,但它的實際表現則是另一種樣子。它是針對中國的“自由與繁榮之弧”以及“價值觀外交”的積極倡導者,在南海問題上也起了破壞作用,成為奧巴馬時期“亞太再平衡”戰略最活躍的配合者。

  然而與中國對立也讓日本付出了戰略代價。首先日本對美國的戰略依賴加重,從而進一步失去了美國對它的尊重。尤其是特朗普上臺後,華盛頓對美日關係的要價明顯提高,而東京幾乎不再有與美討價還價的籌碼。

  另外,為了與中國開展地緣政治競爭,日本在東南亞等有傳統影響力的地方失去了不少主動性,外交成本隨之增加。東京本來想借助美國的力量獲取對中國的結構性優勢,但現實情形卻是,它越來越多做了美國調試與中國關係的一大砝碼。它根本左右不了華盛頓對北京的態度,而它的選擇則越來越少。

  經過這5年的持續冷淡和摩擦,中日兩國實際都積累了改善兩國關係的一些潛在意願。對兩國來説,結束僵持可以給兩國各自的整體外交形勢帶來重大改善,那將是亞太地緣政治引人注目的動向,中日都將因此從華盛頓贏得更多尊重。

  但問題是,這種改善會發生嗎?

  中日當前的釣魚島之爭和歷史問題矛盾都有一定的表層性。比如釣魚島的紛爭的確難以解決,但它導致的中日衝突烈度與該紛爭的規模不相稱。中日衝突有很大一部分是意氣之爭,這樣的感情對立既是容易繞開的,又是最難化解的。

  中國社會絕不會忘記日本的侵略,但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比現在離那場日本侵華戰爭更近,但中日友好反而超越了記憶。中國人的憤怒是日本右翼抵賴和日本政府不正確與中方互動的結果。

  兩國的這些糾紛能夠給雙方關係造成根本性衝擊,原因被認為是兩國的“結構性矛盾”。確實中日包括韓國等,都有在大國化道路上相互碰撞的結構性問題,例如日本對中國崛起,取代它成為亞洲第一強國耿耿於懷,這與它試圖重新成為政治大國的強烈願望形成共振。妒忌加野心使它的對華思維出現嚴重錯亂。

  但有一點很重要,日本是無力回天的。它作為亞洲最強大國家已經大勢已去。調整國家戰略,努力適應新形勢是它未來的唯一選擇。對時代變局採取對抗態度是日本走不下去的牛角尖。

  中日重回友好路線應是兩國的理性選擇,但兩國各自的心理障礙依然沉重。時至今日,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展示反對對方的強硬姿態更容易得到各自國內輿論的歡迎,而主張溫和路線則意味著更多風險。

  由於有美國這一強大外部因素,中日改善關係的曲折更會是高概率的。加上這是網際網路大大增加了民意對外交影響力的時代,所有這一切讓重建中日友好成為兩國翻越它都很不容易的高山。

  但是,5年的僵持也會給兩國社會都帶來諸多思考,中國社會的戰略雄心更寬闊,日本社會對本國的認識更趨客觀。這些變化會潛在影響兩國今後對待摩擦的態度,兩國關係即使一時難以大幅改善,但重新逐漸積累拉近兩國的元素還是大有可能的。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