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從希拉克到馬克龍 體驗法國“大學校”本科生活

2017年09月15日 10:01:02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人民網巴黎9月15日電 (何蒨)今年9月,正值法國各大高校開學之際,巴黎政治學院位於西部港口城市勒阿弗爾的歐亞校區恰逢十週年成立紀念。這個校區以來自亞洲的國際學生為主,充分體現了巴黎政治學院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戰略。法國擁有與眾不同的“大學校”制度,也即精英大學體系。這些在法語中被稱為grande ecole(大學校)的院校,與法國公立大學一起,構成了法國特有的高等教育系統。

  法國精英大學特有的教育模式 

  勒阿弗爾校區負責人弗洛朗博納旺特爾在接收採訪時指出:“校區的教學模式即便與歐洲及世界各地的大學比較,也是非常特別的。我們強調在本科時進行多元化人文社科教學,為學生提供經濟、法律、歷史、政治學、社會學等基礎知識,同時又專門以亞洲研究為教學導向。” 巴黎政治學院的本科為三年制,本科時期不分專業,前兩年集中學習多學科知識,最後一年去其他國家交換或實習,畢業後如果決定繼續讀研,學生才會選擇專業方向。

  在勒阿弗爾校區就讀的本科學生,能夠充分享受“大學校”體系的優越性,包括知名教授學者的教學,以及巴黎政治學院與全世界470個知名院校建立的交換項目,其中包括美國哥倫比亞、伯克利大學,英國牛津、康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巴黎政治學院本科教育的最後一年,所有學生必須選擇到一個非法國、也非自己國籍的國家進行交換。借助學校龐大的合作體系,中國學生能前往其他知名學府交換一年,無疑是非常難得的教育資源。

  巴黎政治學院勒阿弗爾校區每年僅招收150人,目前共有約300名本科學生,其中40%為法國人,60%來自亞洲國家及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及臺灣)、日本、韓國、印度等,全部用英語授課。根據弗洛朗博納旺特爾介紹,該校區的中國學生約有40名,已佔相當比例,有些中國學生剛來時比較害羞,但隨時間過去,對環境熟悉後會變得越來越活躍,一位叫鄭源(音譯)的學生還成為學生體育協會的主席。

  法國精英大學的優質資源 

  法國的“大學校”與普通公立大學的不同之處,首先在於非常嚴格的錄取考試。以巴黎政治學院為例,每年僅有10%擁有高中文憑的法國學生能夠通過入學考試,進入本科學習。為了削尖腦袋進入精英大學,法國孩子往往要參加預備班,準備一年的時間。其次,“大學校”的綜合教育資源更強,學校往往擁有豐厚的資金支援。法國的“大學校”自18世紀由國家創立以來,就是向行政、經濟、文化領域輸送社會精英的直通車,這也是為什麼在法國人的印象裏,只要能進入“大學校”,基本就奠定了今後人生的成功之路。

  巴黎政治學院是法國“大學校”中最為知名的學院之一,從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密特朗、薩科齊、奧朗德,到現任總統馬克龍,乃至前任聯合國秘書長加利、時尚大師克裏斯汀迪奧、當代世界文學大師馬塞爾普魯斯特,以及無數跨國集團CEO等,都畢業于這所學校。巴黎政治學院以社科教學為主,根據2015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學院的政治與國際關係研究排在世界第5名。到了2016年,這一排名再次提高,超過康橋大學,成為世界第4名。此外,2017年歐盟官方的“多維度”世界大學排名中,巴黎政治學院也在世界第50名。

  培養“有世面”的高素質國際化學生 

  陳秀杉是一名曾在巴黎政治學院勒阿弗爾校區攻讀本科的學生,目前已經畢業,並進入巴政國際事務學院繼續讀研,方向為國際能源。她在回憶本科學習時,認為巴政的教育設計非常科學。本科期間,她接觸的科目包括政治學、經濟學、國際法、歐盟事務等,此外還可以選修與亞洲有關的課程,例如中國近代史、印度外交、日本近代政治歷史、東南亞國家建設及民族主義等。她特別強調,當自己讀到第二年和第三年時,會發現這種多學科教育的優勢開始凸顯,特別是自己在看問題的時候,角度會更多,判斷更全面,能夠將不同學科融會貫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認識世界的能力。

  此外,讓陳秀杉印象深刻的是,勒阿弗爾校區的學生雖然高度國際化,但並不會出現中國人、法國人、日本人各自抱團的隔離現象。陳秀杉記得當時不少同學因父母工作而在多個國家生活過,平時不同國籍的學生之間交流也很順暢,到了第三年,大家紛紛前往不同國家交換,項目結束後彼此帶回各種各樣的學習經驗,這種國際化的體驗,塑造了很多“有世面”的年輕人。勒阿弗爾校區負責人弗洛朗博納旺特爾也強調,國際化是巴黎政治學院教育的特點之一,讓學生儘早懂得不同文化的差異,學習多樣的認知方式,開闊視野,擁有出色的判斷力,這也是法國精英教育的出發點。

  能夠打破國籍和文化的限制,讓國際學生之間暢通交流,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巴政老師所堅持的開放思維理念。陳秀杉曾感嘆,她接觸過一些美國學生,言談中還感受到所謂“大美國”的態度,然而在巴政,每位老師的思想開放程度讓她沒想到。據她描述,巴政老師經常在課堂上強調世界的多元性,對其他文化的尊重,並特別指出世界上並不存在唯一的治理模式,不要用單一的眼光看待不同的國家與文化。

  根據弗洛朗博納旺特爾介紹,中國學生在巴政本科畢業後,一部分會選擇留在本校讀研究生,另有一部分會前往與巴政有合作關係的大學讀研,如牛津、康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美國的普林斯頓、哥倫比亞、斯坦福等,此外,也有一部分中國學生在深入學習後,會進入國際金融機構或國際組織工作,分佈世界遍地。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