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美國總統繞不過的坎:颶風“哈維”會定義特朗普的任期嗎?

2017年09月01日 09:46:07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在大自然面前,“超級大國”徒嘆奈何。創下美國單場風暴最高降雨量紀錄的“哈維”颶風,令美國第四大城市休斯敦滿目瘡痍。由於這是特朗普上任後首次面臨的重大自然災害,他被認為在經歷一場大考,其表現受到不喜歡他的主流媒體嚴苛審視。不少評估數字顯示,這次風災帶來的損失堪比2005年的“卡特裏娜”颶風。12年前,當那場記入美國歷史的重大災難發生時,時任總統布希的糟糕應對至今受到詬病。在災難電影大片中,有的國家與地震相連,有的跟海嘯相關,而颶風是美國的特色。這是美國的國情,也是對歷任美國總統的考驗。

  在得州親歷人生第一場颶風

  過去一週,颶風“哈維”絕對是最熱的新聞關鍵詞之一。得州不少地區成為重災區,其中休斯敦首當其衝。筆者生活在得州首府奧斯汀,這裡並不在氣象部門預測的颶風行進路線上,但還是受到狂風和降雨襲擊,好在市民在颶風登陸前做足了準備。

  在“哈維”登陸前一天下午,筆者所畢業的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緊急發送郵件,告知師生“哈維”的潛在危險並強調安全第一。學校免費開放所有車庫,鼓勵大家把車停入車庫,避免颶風帶來的破壞。

  意識到“哈維”的破壞力,筆者立刻奔向超市,採購未來幾天的飲用水和食物,生怕奧斯汀會因為颶風的影響出現大規模停水和停電。到達超市後,筆者發現所有購物車都被推走了,貨架上的桶裝水全沒了,烘培區的麵包被買光了!更誇張的是光結賬排隊就等了足足50分鐘,足見奧斯汀市民對颶風來襲非常戒備。結賬排隊過程中,前後本不認識的人都在討論“哈維”,整體氣氛平和,沒有人插隊或者搶奪他人購物車裏的食物。

  “哈維”的登陸使得州墨西哥灣及附近地區受災嚴重,成為汪洋一片,幾十萬人失去家園。奧斯汀只是經歷了連續幾天的降雨,並無大礙。筆者無法代表災民發聲,但通過新聞報道和社交媒體上在休斯敦的朋友的動態,了解到全美民眾都在為休斯敦祈福和盡力。很多家裏有皮卡、遊艇、皮划艇的人主動參與救災。更有得州其他城市甚至其他州的好心人自願一路開車拖著船隻,來到災區。筆者在休斯敦災區的一位朋友被來自聖安東尼奧的熱心人從洪水中救助到疏散中心後,在朋友圈感慨“已經感動得説不出話來”。目前得州未受災的城市已做好準備,接待從休斯敦撤離出來的災民。

  颶風過後,筆者在網路上看到的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積極溫暖的,但在8月31日也看到一段災民情緒失控下的採訪。美國某知名電視臺的記者採訪一名被轉移到救助中心的災民,後者曾帶著孩子在洪水中恐懼地尋求幫助。這名災民冷靜陳述完逃難過程後崩潰,大聲指責記者在這樣悲傷的時刻還依然拿麥克風對著剛經歷了噩夢、已經一無所有的可憐的人們。

  “哈維”離開得州後,大部分城市已天空放晴,洪水也在慢慢退去,而接下來的災後重建必將是個長久的過程。

  讓總統們警醒的“卡特裏娜之痛”

  2005年,路易斯安那州曾遭受過颶風“卡特裏娜”的蹂躪;2008年,二級颶風“艾克”登陸得州,在得州、路易斯安那州等地造成破壞……回看颶風侵襲美國的歷史,墨西哥灣沿岸無疑是重災區。

  由於季風性氣候産生於大陸東海岸,因此災害也集中在幾個大陸東海岸的熱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如東亞、東南亞沿岸,加勒比海島嶼和美國大陸東南沿海等。美國東南沿海的地形,對颶風缺乏阻擋能力,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則有廣闊的密西西比河平原,是天然的風道。所以美國歷史上重大颶風災害層出不窮。

  僅有歷史記載的颶風中,給美國造成千人以上傷亡的,除了“卡特裏娜”,還有1900年得州“加爾維斯通”颶風(8000-12000人死亡),1928年重創佛羅裏達的“奧基喬比”颶風(至少2500人死亡)。

  颶風不僅是天災,也常伴隨人禍。像2005年的“卡特裏娜”颶風,暴露出美國聯邦政府應對不力、動員不及時等諸多問題。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承受了猛烈批評,當局被迫對聯邦政府是否存在失誤展開調查,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署長布朗也被撤銷災區救援總指揮職務。

  然而,災後治安混亂,重建進展緩慢,媒體對災區慘狀的跟蹤報道引發對政府官僚主義和種族、階級等問題的大討論。這種情況下,小布希的聲望一路下跌,加上當時駐伊美軍傷亡不斷,戒酒快20年的小布希開始借酒消愁。

  有了“卡特裏娜”的前車之鑒,後來的美國總統及參選人面對颶風都“小心翼翼”。2012年,“桑迪”颶風登陸後,影響到紐約和華盛頓等政治中心,紐約及新澤西州政府焦頭爛額。當時正逢美國大選關鍵時刻,時任總統奧巴馬和共和黨對手羅姆尼本著“寧錯過別説錯”的原則謹言慎行。奧巴馬不敢祭起擅長的“煽情”絕招,羅姆尼也不敢利用“無官一身輕”的優勢將損失責任推給奧巴馬。事後一些分析家認為,羅姆尼未能利用“桑迪”主動挑戰奧巴馬,是其一大失誤。

  “美國幾乎年年有自然災害,但近些年的總統,只有小布希應對‘卡特裏娜’颶風時的表現受詬病較多。”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所長達巍對《環球時報》記者説,那時人們一開始根本就沒想到受災情況那麼嚴重,災後更是第一次讓世界感到美國災後居然像第三世界一樣,“這是之前從來沒有過的。”

  將創經濟損失新紀錄?

  “週四,儘管向內陸進發的‘哈維’已威力大減,它導致的死亡人數卻在增加,休斯敦開始的重建則將持續數月。”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8月31日報道,在給得州帶來各種災害後,颶風“哈維”二次登陸,到了美國路易斯安那州。

  美國官方證實,這場災害已至少造成38人死亡,無數災民失去了房子和車子。據得州州長阿博特對外通報,目前有3.2萬人在臨時避難所,21萬人在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註冊。儘管“哈維”已經離開得州,洪水還將持續約一週。衛生專家警告,洪水退去時,細菌和病毒將傳播疾病。

  在颶風襲擊休斯敦之後,美國立刻派出海陸空部隊進行全方位支援,得州1.2萬名國民警衛隊隊員投入救災,美國海岸警衛隊在救援第一線,美國海軍也在派急救人員和物資到得州。儘管如此,當局在應對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失誤。“不同於‘哈維’沿途經過的其他很多城市,休斯敦在暴風雨來臨前沒有下令疏散民眾,所以無數民眾困在被洪水淹沒的家中”,《紐約時報》寫道。此外,災區還發生了趁亂搶劫和持械搶劫事件,休斯敦已宣佈實施無限期宵禁。

  得州是美國産油大州,休斯敦有著名的石油工業和港口。“哈維”肆虐,給當地的石油産業帶來嚴重影響,很多煉油廠不得不暫停運營。當地時間週五淩晨,得州一家化工廠突然發生至少兩次爆炸。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哈維”可能對美國經濟産生長遠影響。目前,對於颶風造成的損失,統計數據不一。被不少媒體引用的災害分析師查克沃特森的預測,週一為300億美元,週二改為420億美元,週三升至750億美元。原因是洪水的破壞性很複雜,會帶來連鎖式災難。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8月31日稱,它所聯繫的經濟學家評估損失為480億到750億美元。路透社使用的數據為700億到900億美元。德國卡爾斯魯厄的災難管理和降低風險科技中心估計約為580億美元。知名氣象網站“Accuweather”則預測損失為1900億美元,高於2005年“卡特裏娜”帶來的1600億美元損失,將是美國歷史上“帶來最大經濟損失的一場颶風”。

  2005年,“卡特裏娜”颶風奪走了1800多人的生命。2012年席捲紐約和新澤西的超級風暴“桑迪”也是一場大災難:美國有72人喪生,經濟損失為702億美元。美國30年來遭遇的著名颶風,比如“安德魯”颶風帶來478億美元損失,“艾克”帶來348億美元損失,“伊萬”為271億美元。

  “哈維”會定義特朗普的任期嗎

  對特朗普來説,“哈維”的到來,既是機會也是考驗。一方面,媒體都在分析他會否因缺乏相關經驗等而重蹈小布希的覆轍。另一方面,有人認為這是特朗普重塑形象的良機。

  美國《聖地亞哥聯合論壇報》刊文稱,視察災區、安撫災民和發表演講是美國總統的傳統,有些總統曾多次經歷自然災難。此類演講為總統提供挺身而出並提振國家精神的機會。特朗普也在遵循該傳統。英國《衛報》稱,幾乎沒有任何事件能像一場重大自然災害這樣,能彰顯一位總統的執政效率。

  “像這樣的暴風雨,能夠為總統任期下定義。‘卡特裏娜’颶風後,小布希的形象從未恢復。老布希1992年重新當選的希望受到他對‘安德魯’颶風反應的傷害,進一步固化了有關他脫離國內問題、對國內民眾漠不關心的説法。”《華盛頓郵報》寫道,“去年8月,特朗普曾攻擊奧巴馬在路易斯安那州發生致13人死亡的洪水後仍在打高爾夫球……特朗普氣鼓鼓地在一座教堂前對志願者説,‘總統説他不願意去’”。

  與特朗普批評奧巴馬遲遲不動不同,克林頓曾批評老布希在1992年“安德魯”颶風侵襲後過早趕赴災區視察,干擾了救援。

  正因為此,面對“哈維”,特朗普言語上雖然“張揚”,但無論是安排去災區視察的時間還是地點,他都“小心翼翼”。只是,他的一言一行還是很快讓這次救災充斥“特朗普話題”。有媒體稱他無作為,嘴上説愛得州百姓,卻沒和災民見面;一直“懟”他的媒體稱他在和災難搶熱點,想的全是自己的表演。更不用説“第一夫人”前往得州時穿的高跟鞋,很快引來如潮般的“吐槽”。

  “這次颶風確實給美國災區造成很大經濟損失甚至人員傷亡,呈現在媒體上的還有政治上的吵鬧。”達巍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原因在於颶風發生在美國媒體對特朗普持續不滿之際,美國人對總統在災難到來時的表現還是比較看重的。但在他看來,特朗普的反應並不比當年小布希的表現差。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對《環球時報》記者説,遇到災害,民眾罵罵政府是常事。而美國媒體上呈現的一些救災表現不太好的情況,跟他們不喜歡特朗普,所以在救災問題上引入了“特朗普不行”這個概唸有很大關係。

  張家棟解釋説,美國的救災機制在政治程式上是分級的,權力上是分野的,一個自然災害只有到了一定層級,救災才會進入國家層面。以美國的資源和國情看,它的能力很強,但未必強到我們想像的那種程度。在救災時需要隨時緊急抽調人員,包括軍隊和國民警衛隊,但美軍的佈局很多不在本國,而在國外。美軍是職業軍人,不經過程式未必會去救災,他們覺得軍人是打仗的,不是救災的。

  根據美國《赫芬郵報》和輿觀調查公司(YouGov)的民調,對於特朗普和聯邦政府應對颶風的舉措,多數美國人初步反響積極。42%的人認可特朗普的反應,24%不認可。根據蓋洛普的調查,特朗普從8月20日起總體支援率為34%或35%,所以甚至一些不支援的人也認可他這次的反應。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郭心童 侯健羽 潘秋辰 環球時報記者 林鵬飛 白雲怡 陶短房 丁雨晴】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