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干擾紀念大屠殺,日本在自我孤立

2017年08月29日 16:04:14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加拿大安大略省議會將在9月重開後舉行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三讀表決,如果通過,安大略將成為中國以外首個設立該紀念日的地區。然而,作為一個明顯犯下大屠殺罪行的二戰戰敗國,日本卻有國會議員向安大略省議會聯名寄送意見書,試圖阻撓紀念日的設立。要知道,在另一個戰敗國德國,從上到下一致認罪、反思的態度得到國際社會接受和讚揚;在其他一些國家,大屠殺相關紀念活動也顯示出對吸取歷史教訓的足夠重視。但日本做了什麼呢?《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在日本國內,不但沒有有關南京大屠殺紀念活動的痕跡,反而形成否認相關歷史事實的特殊社會氛圍。這是對人類基本良知的背離。

  加拿大議案推動者:已徵得11萬人簽名

  加拿大安大略省將12月13日設為“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議案(也稱“79號法案”),在加拿大引起強烈反響。為使議案能在省議會順利通過,“多倫多亞洲二戰歷史真相維護協會”(多倫多史維會)正推動展開十萬人簽名運動。《環球時報》記者就此採訪了這個議案的倡導和推動者、多倫多史維會創辦人兼主席王裕佳。

  王裕佳是名家庭醫生,執業于多倫多(安大略省省會),他每週至少花20多個小時用在史維會的工作上。在史維會和部分教育界人士努力下,安大略省成為西方第一個將亞洲二戰史實編入中學歷史必修課程的地方。但加拿大的教科書中仍沒有關於南京大屠殺事件的描述。

  王裕佳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説,他們在安大略省已經徵集到11萬人簽名支援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議案,其中有白人、黑人,有印度和巴基斯坦人、菲律賓人、義大利人、波蘭人、猶太人、亞美尼亞人以及不少日本人。

  對於有日本議員施加阻力,向加拿大方面寄送意見書,稱有關活動為“反日活動”“當地日本人表示擔憂”等,王裕佳回應説,40多年來史維會一直同當地日裔社區保持良好互動關係,一起同種族歧視、軍國主義做鬥爭,1979年曾聲援日裔社區向加拿大政府討回公道。因為二戰期間,在加日本人曾被剝奪財産,關進集中營。

  “我們同日裔社區保持著良好關係,並沒有受‘79號法案’的影響。”王裕佳説,日裔社區很多人支援該議案,他們清楚,議案的提出是基於日本軍國主義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們向各個社區講解這一歷史,得到包括日裔社區在內的絕大部分人的理解與支援。”

  王裕佳醫生對當前日本政府的所作所為表示擔憂。“這是加拿大人的事情,不希望看到他國政府的影響和干擾。”王裕佳説,“當前日本右翼當道,氣焰囂張,千方百計阻止人們了解二戰歷史,淡化日本侵略給中國乃至世界造成的傷害。這種否定歷史的做法極端錯誤,極不理智,極不正常。”

  在採訪中,王裕佳告訴記者,對於推動“79號法案”,沒有人直接阻止他,但有人曾問:做這些事有意義和必要嗎?“這是因為他們不學歷史的緣故。”王裕佳坦言,“79號法案”能否通過有很多不可預見的因素,但他認為通過的可能性相當大,而這需要大家繼續努力推動。

  目前,除了簽名活動,多倫多史維會也在同加總理辦公室聯絡,希望得到總理認可。王裕佳希望民眾踴躍給總理辦公室、省政府打電話,告訴他們該議案的重要性。

  6萬塊“絆腳石”背後的德國態度

  最近,《環球時報》記者住處附近一家高檔購物中心門前的地面上,突然多了3塊“金石”。它們約10釐米見方,上面是黃銅面,下方是水泥磚。黃銅面刻著“曾在這裡居住或學習、工作”等字樣,還有人名、生日、忌日等資訊。原來,這是德國人紀念被納粹殺害或驅逐的猶太人的“絆腳石”。

  “每一塊‘絆腳石’都是手工打造,鋪裝在受難者生前住所門前的路面上,時刻提醒德國人牢記並反思歷史。”發明“絆腳石”的德國藝術家岡特德姆尼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德國及其他近20個國家有1099個城鎮設有“絆腳石”,總數達6萬多塊。

  “絆腳石”是德國人紀念和反思大屠殺的縮影。目前,全球都在1月27日舉行紀念活動,實際上,這個日子也是德國人首創的。1996年1月,當時的德國總統赫爾佐克把1月27日定為一年一度的悼念日。200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1月27日定為全球範圍的紀念日。

  每年的1月27日,聯邦議院會休會一小時,以悼念所有受難者。每年的悼念活動包括請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者演講、德國總統講話等。德國還舉辦其他紀念活動,如2002年首次在歷史博物館舉辦“納粹種族大屠殺及其回憶”主題展,2015年在1936年納粹舉辦奧運會的場地主辦猶太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在德國,反思歷史的節目一直在製作和播出。德國還與波蘭等國合作編寫歷史教材。從小學開始,許多課程都要深刻分析納粹黨和希特勒領導下的第三帝國的罪行。《辛德勒的名單》《安妮日記》等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也是學生的“必修課”。中學生還必須到集中營遺址進行歷史教育。

  1985年,德國聯邦議院作出決議,否認大屠殺的行為將判定為違法。2015年,一名87歲的德國婦女因公開否認納粹大屠殺而被判10個月的監禁。平時每當《環球時報》記者與德國人談到大屠殺歷史時,不管是政客還是公司白領,都會立即嚴肅起來。而且,他們的態度幾乎一致,都認為德國是有罪的戰敗國,應該為歷史負責到底。

  柏林歷史學者卡特琳舒貝爾特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德國被國際社會接受,是其用實際行動紀念大屠殺歷史的結果。日本沒有獲得鄰國及國際社會認可,甚至阻撓別國設紀念日,顯然是不明智的。日本要想成為受歡迎的大國,可以學習德國,在“歷史正確”上先跨出一大步。

  從英國隆重紀念看“大是大非”

  今年1月26日,即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2週年紀念日前夜,英國政要、宗教領袖、200余位大屠殺倖存者及1000多名各界人士齊聚倫敦市中心的伊麗莎白二世會議中心,緬懷死於納粹屠刀的600萬猶太人和20世紀以來各類種族滅絕罪行的受害者。而在1月27日“大屠殺紀念日”前後,英國全國共舉辦了6000多場紀念活動。筆者近距離觀察了這場隆重的大屠殺紀念活動,並對英國從上到下的紀念進行了調研。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英國不是有滿城盡戴小紅花的“和平紀念日”嗎?為何還要專設大屠殺紀念日?大英帝國本土從未淪陷、不曾發生屠殺慘劇,為何如此隆重公祭大屠殺遇難者?

  大屠殺慘劇的確未發生在英國,但英國人保有許多與之血肉相連的難忘記憶。1938年11月至1939年9月,在一場被稱為“兒童救援”的營救運動中,大約1萬名兒童(多為猶太人)從納粹鐵蹄下的歐洲大陸被送抵英國。至1939年,英國共接納了6萬名來自歐洲大陸的難民。

  英國有許多大屠殺相關遺跡。在倫敦,維納圖書館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大屠殺研究機構,存有英國最全的納粹歷史檔案;帝國戰爭博物館有全歐最大的大屠殺陳列展;海德公園、當年流亡兒童下車的利物浦街車站等處建有大屠殺紀念花園和雕塑;諾丁漢郡的大屠殺研究中心暨博物館,每年都有訪客在那裏的玫瑰園栽下花種。

  筆者看到,這次紀念日前後,僅英國廣播公司(BBC)各類報道就有30余篇。BBC還在熱門電視欄目《古董巡迴秀》中推出“特別節目”,聚焦倖存者和他們的藏品,從集中營裏的囚服、艱難保存的祖傳銀器到贈給解放者的禮物,每一件都是歷史活證,直擊人心。從《泰晤士報》《獨立報》等嚴肅報章到《每日快報》《太陽報》等通俗小報,甚至免費發放的《都市地鐵報》,都為大屠殺紀念日留出大幅版面。

  在全球性大屠殺紀念、教育和研究方面,英國也發揮了重要作用。1988年,英國“大屠殺教育基金會”成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大屠殺歷史教育和師資培訓;1991年,英國在歐洲國家中率先將大屠殺內容列入中學歷史必修範圍;2000年的國際大屠殺論壇《斯德哥爾摩宣言》,英國是締約國之一,它直接助推聯合國大屠殺紀念日的設立;2001年,英國將1月27日定為國家法定紀念日……

  每年,英國的大屠殺紀念日都會設定一個主題,比如2015是“讓記憶活著”,2016年為“不要袖手旁觀”,2017年是“生活如何繼續?”這些主題聯結著歷史與現實,讓人持續反思:“人,居然能對人如此不人道”,也讓人牢記:“奧斯維辛,絕不重演”的口號在今天一樣貼切和必要。

  在日本,它竟成了話題禁區

  72年前的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了臭名昭著的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集中營打破人類底線的悲慘景象,讓這一天作為一個沉痛日子——“國際大屠殺紀念日”被人類銘記。可是,同樣犯下纍纍惡行的日本,卻將這樣一個日子給“遺忘”了。

  《環球時報》記者在日本最大的網際網路搜索引擎“雅虎日本”上輸入“1月27日、國際大屠殺紀念日”,看到約2萬個搜索結果,顯示“國旗制定紀念日”“經濟交流論壇”甚至“醫學研討會”等各種活動,卻看不到“國際大屠殺紀念日”相關活動。提到“國際大屠殺紀念日”的基本都是中國媒體開設的日語網站,日本本土網站可謂一片空白。

  為進一步了解“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在日本的存在感,《環球時報》記者又在新聞搜索欄輸入“國際大屠殺紀念日”,結果跳出的頁面赫然寫著:“對不起,沒有任何與之相關的新聞。”

  如果説“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主要以牢記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慘痛歷史為主,日本“選擇性遺忘”還能拿出一些説辭,那麼,南京大屠殺卻是日本一手製造的。可是,日本的記憶方式卻非常特別。除極少數有良知的友好人士通過創作文學作品等方式來批判與揭露外,毫不誇張地説,日本主流社會對南京大屠殺持有的態度讓人憤怒。

  還是在“雅虎日本”上輸入日語的“南京大虐殺”,記者發現,這個詞首先就被系統定義成了“南京事件”。而且,跳入眼簾的首頁被一大堆“南京大虐殺是捏造的”之類醒目標題刷屏。在相當於“百度知道”的日本“知惠袋”上,有網民提問“南京大虐殺究竟是怎麼回事”,回答是:“南京大虐殺發生的可能性非常低,説其沒有發生過也是可以的……”這樣的回答不知會扭曲多少人的歷史觀。

  網際網路上如此,日本現實社會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對於日本右翼組織來説,否認南京大屠殺基本是標配。不久前鬧得沸沸颺颺的APA酒店老闆在酒店裏公然擺放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書籍,無疑有著深厚的社會土壤。

  由於工作原因,《環球時報》記者能接觸到各個階層的日本人。有點交情後,記者才會問他們對南京大屠殺及設立相關紀念日的看法。這是因為2012年記者與相交多年的一名日本國會議員一起喝茶時,曾談起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事,結果這名一向和善的資深議員突然嚴肅起來,猶豫半天才若有所思地説:“與你相處這麼久,還是給你説點真心話吧。其實,作為外國人,在日本政壇甚至經濟界與文化界,貿然問起日本人有關南京大屠殺的事情,是件非常不禮貌的事。即使是日本人之間,也會小心翼翼避開這個話題。這點,你今後可能要注意一下。”

  記者半信半疑,此後採訪日本政經人士時,又嘗試過多次。結果正如這名議員所説,氣氛當場凝固,不僅沒有獲得有效回答,甚至有受訪者的秘書事後打電話過來,“善意”提醒記者注意分寸。

  不知從何時起,日本社會悄然形成一個潛規則:外國人與日本人交往,詢問有關南京大屠殺的事,會失禮、尷尬!或許,對於南京大屠殺,日本人並沒有忘記,不過是以沉默與歪曲的方式,留下另一種顛覆歷史的記憶。

  【環球時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王燕雲 環球時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楊舒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豐】

  下一頁   [延伸閱讀]   日本自民黨地方選戰扳回一局 安倍備戰國政選舉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