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印度東北人”,受盡歧視70年

2017年07月17日 16:15:41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駐印度、英國、美國特約記者 程心 紀雙城 丁玎 環球時報記者 谷棣】編者按:“複雜印度”有很多敏感詞,“東北各邦”是其中之一。它特指那個被纖細的“印度雞脖子”——西裏古裏走廊甩到東北方向的8個邦。對印度來講,那裏若即若離卻絕不可放手,既可標榜印度的多元文化,更是與中國、緬甸、孟加拉國形成戰略緩衝的前沿。近幾個月,印度東北的重磅消息不斷:總理莫迪為靠近印中邊界的多拉-薩迪亞大橋揭幕、印度士兵非法越界進入中國領土、以絕食16年的方式抗議印度軍警濫殺平民的“曼尼普爾鐵娘子”宣佈結婚但不放棄為東北各邦求平等的努力……自印度獨立以來,有關印度東北部的國際報道離不開“粗暴”“分離”“混亂”“封閉”“落後”等詞,“印度東北人”也遭受著被歧視和不公平的待遇。

  這裡是印度分離主義最盛的地區

  印度東北部與中國、不丹、緬甸、孟加拉國接壤,並通過狹長的西裏古裏走廊與印度本土連接。印度東北包括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特裏普拉邦、錫金邦以及印度目前實際控制的我國藏南地區(印稱之為“阿魯納恰爾邦”)。整個地區面積佔印度實際控制面積的8%,佔總人口的3.7%。其中,阿薩姆邦人口又佔印度東北地區人口的近七成。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日前行走在印度東北地區最大城市——阿薩姆邦古瓦哈蒂的大街上,感覺這裡更像一個在哈哈鏡中被扭曲了的離奇世界:在印度多數地區難得一見的“熱褲”,被穿在長著東南亞面孔的當地姑娘短粗的大腿上;印象中犄角沖天趾高氣揚的印度神牛,在這裡像被“撒了氣”,瘦小身材蜷伏在路邊雜草中;街邊小鋪裏,泛著油光的現切豬肉挂著賣,各種魚蝦生鮮鋪滿案臺;街上除了有印度神廟,還行走著白衣裹身的神父、黑紗罩頭的穆斯林和黃袍赤腳的和尚……

  新德里大街旁有時能見到慶祝東北某邦文化節的巨幅廣告,但在廣告牌下的小書店裏,能看到控訴政府壓榨東北部邊民的書籍。兩年前的7月,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印度東北各邦分離主義和暴力活動急劇增多,並提到當地人長相更接近東亞人而不是典型的印度人,多信奉基督教而不是印度教,因此常受到歧視。文章説,印度東北部的困境可追溯到1947年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時,如那加部落和曼尼普爾被“粗暴”地強行併入印度。去年7月,美聯社報道説,幾十年來印度一直受到各種“致命”政治爭端的影響,其中就有東北地區的一系列暴力衝突。在印度偏遠的東北地帶,政府軍曾與數十個要求獨立或想獲取更大自治權的民族反叛武裝組織作戰,並已造成該地區2.1萬餘人死亡。印度與該地區的40多個反叛武裝簽署停火協議,要給予當地民族部落更多自治權,但和談過程中,多個反叛組織分裂,其中某些派別又開始了遊擊戰。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南亞中亞研究所所長王德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北部的分離主義運動是印度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分離主義運動。在那加蘭邦,分離主義的暴力活動早在1952年就開始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關東北一些邦分裂獨立的報道很多,但後來被鎮壓下去。早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那加人就要求建立自治的“大那加蘭(‘蘭’為英文‘土地’land的音譯)”。1956年3月22日,那加民族委員會領導人費佐建立了那加聯邦政府和那加聯邦軍,正式開始武裝暴亂。同年4月,印度軍隊迅速平息叛亂,費佐被迫逃亡英國。王德華認為,印度國大黨、印度人民黨通過修改憲法等方式,想解決落後地區因種姓、部族、宗教等形成的問題和矛盾,但實際解決起來困難重重。

  “印度狂暴的東北地區,曼尼普爾的大混亂!”英國《經濟學人》2007年曾以此為題,講述約5000名曼尼普爾“戰士”如何試圖“恢復在1949年被印度吞併前就已獨立數百年的王國”。歷史上,曼尼普爾原本是一個獨立王國,因地處印度和緬甸之間而享受過境貿易稅收帶來的財富。在倫敦從事國際金融貿易的比士瓦及是第二代印度移民,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有關印度東北地區的負面消息讓他們感到尷尬,中央政府應為此承擔更多責任。比士瓦及説,很多印度裔都想去曼尼普爾看看,玩上一兩天,因為那裏被印度一位前總理稱為“印度的瑞士”,風景秀麗。但考慮到當地的安全局勢,印度政府就知道把東北部和外界隔離開。比士瓦及説:“印度不是瑞士,還很貧窮,那麼曼尼普爾怎麼可能成為印度的瑞士?印度想留住東北人心,就要給出既令當地人感到有歸屬感又有別於其他城邦的發展策略,否則雙方的關係只會越來越僵。”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