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美官員稱“軍艦泊臺”困難危險 臺媒:澆了蔡當局一盆冷水

2017年07月14日 09:04:18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針對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允許美國軍艦例行性停泊臺灣港口,美方通過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莫健發話,認為軍艦停泊臺灣恐構成危險。島內媒體評論認為,這番話無疑是在向蔡英文當局示警,劃下紅線,避免影響中美關係。

  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6月28日通過“2018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草案,允許美國海軍在高雄或其他合適的臺灣港口定期停靠,並且允許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接受來自臺灣請求的停靠。據臺灣《中國時報》13日報道,AIT 主席莫健受邀出席“臺駐美代表處”活動時被問到此事是否會成真,他回答説不知道,但他了解的情況是:法案獲得參議院委員會通過,到成為美國法律,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而且這只是參議院委員會的看法,不具約束力,“美國海軍軍艦停靠臺灣港口,不僅非常困難,也可能會構成危險”。莫健的表態,是美國行政部門首度針對此議題進行公開發言。

  針對臺美關係,莫健稱“非常堅實”,但在貿易議題上,他認為如果美國維持對臺承諾,臺灣也該做些努力,維持過去的承諾,“這應是雙向的”。暗示臺灣當局應該儘快進口美國豬肉和牛肉。

  臺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教授吳東野分析稱,美方通過AIT發話,對象很明顯是針對蔡英文當局,特別是美國海軍軍艦定期訪問、停靠臺灣,定會踩到北京紅線,美國,中國大陸與臺灣的關係也將陷入動蕩。他解讀説,蔡政府一向對美國參議院議員著力甚深,莫健的講話也是要蔡政府別造成美方行政部門的困擾,“美方已履行與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蔡政府也得履行承諾,別破壞臺海和平現狀”。《旺報》13日稱,按照美國立法程式,聯邦眾議院也會有自己的版本,若兩院院會各自通過的草案在文字上有差異,還須協調出一致版本,而一致版本在兩院全體院會都過關,最終送交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後,法案才會生效,關鍵還是在特朗普的態度。該報分析認為,對特朗普而言,近期批准的對臺軍售案已展現美方姿態,反觀蔡英文當局礙於民意,無法妥善處理對美貿易問題,持續通過各式管道破壞兩岸現狀的動作,幾乎讓特朗普不勝其擾,未來美作戰軍力若可來臺,即構成大陸“武力犯臺”條件,對中美關係更可能造成嚴重影響,“從美方表態看來,不用等到川普(特朗普)大筆一揮,答案已經非常清楚”。

  不過,蔡英文當局似乎不那麼清醒。13日,臺“外交部北美司司長”薛美瑜稱,“政府對美軍艦停靠臺灣的安排樂觀其成”,她間接承認,臺駐美代表處事前曾就此事與美國國會持續交換意見。不過當被追問對於莫健説法的看法時,她則表示“沒有評論”。親綠的《自由時報》13日稱,莫健傳達出的“紅線”其實是大陸對動武的判定準則,“此一認知,儘管是由北京所提出,但是相當程度得到了華府的理解,臺北當然也知之甚詳”,“不過美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動作,代表美國民意高度友臺的重要表現,其象徵意義仍有實質的價值”。

  《中國時報》13日稱,莫健説美軍艦泊臺“困難又危險”,一席話形同澆了蔡政府的冷水。臺灣須清楚認知,所謂軍艦泊臺其實是讓兩岸更緊繃、美中無端生波的“豬隊友提案”,尤其當前中美關係,利益大於競爭,特朗普基於國家利益與現實,現階段根本不可能同意簽署該法案,蔡英文不該再抱持不切實際的樂觀與期待。臺美雖屬“價值觀同盟”,但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基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及“與臺灣關係法”;也就是説,美國有其國際義務,無法為所欲為地發展美臺關係。特朗普拒絕接蔡英文的第二通電話,原因就是對一個中國政策的遵守。文章直言,即便特朗普最後通過法案,試問接踵而來的兩岸關係惡化與美中臺之間的波瀾,後果真是臺灣能承受的嗎?還有媒體認為,加上中日緊張關係緩解,蔡英文當局寄望的依附美、日兩張王牌顯然失靈;兩岸想解凍,關鍵又回到臺當局對“九二共識”應正面表態。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