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走進摩蘇爾:看IS垂死掙扎 極端分子讓百姓充當人盾

2017年06月28日 09:09:59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赴伊拉克特約記者 莫聞初】“摩蘇爾曾是天堂,如今支離破碎,摩蘇爾也是堅強的母親,她堅強的子女將會拯救她……”在“伊斯蘭國”(IS)武裝節節敗退的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環球時報》記者聽到當地人在吟誦這樣的詩句。摩蘇爾距首都巴格達約500公里,在阿拉伯語中“摩蘇爾”有“連接點”的含義,歷史上這座古城也是“絲綢之路”的一個中間站。該地鄰近敘利亞、土耳其和伊朗,不僅戰略位置重要,而且擁有油田和煉油設施。但從2014年6月開始,摩蘇爾成為IS在伊拉克的最大據點,3年來,他們把平民百姓當成人肉盾牌,還肆意摧毀文物古跡。自去年10月開始,伊拉克政府軍打響全面收復摩蘇爾的總攻,目前正合圍IS死守的西部老城。齋月臨近結束時,《環球時報》記者再度來到這座歷經磨難的城市,對比兩年前走訪該地的情形可以看出,摩蘇爾人正熱盼著最後的勝利和早日開始重建。

  因戰亂,麥子熟了也不敢割

  從伊拉克北部庫爾德自治區首府埃爾比勒出發,《環球時報》記者乘車一路向西。走了約30公里,就看到有庫爾德人正重修3年前為阻止IS淩厲攻勢而炸毀的橋梁。經過數個庫爾德人的檢查站和伊拉克政府軍的檢查站,記者終於進入尼尼微省首府摩蘇爾。越靠近摩蘇爾,路邊被子彈打得千瘡百孔的房屋就越多。在摩蘇爾東郊,裝滿小麥的卡車一輛接著一輛,有農民正和糧食收購員爭論著收購價格。糧庫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受降水少的影響,糧食産量比往年低。有農民還抱怨説,持續不斷的衝突導致農田被荒廢,有的地方因為戰亂,麥子熟了也沒人敢去割。當地人還説,凡是有條件的人家都會存放3個月的口糧,以備不時之需。

  人口最盛時達到150萬的摩蘇爾位於底格裏斯河畔,水草豐美,3000多年前就是重要的農産區,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進入20世紀後,摩蘇爾周邊地區探明有大量油田。海灣戰爭以來,摩蘇爾還遭受過美英的轟炸。2014年6月10日,摩蘇爾被“伊斯蘭國”佔據,其首領巴格達迪就藏匿在摩蘇爾城內。摩蘇爾儼然成為IS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指揮中樞。兩年前,《環球時報》記者曾走訪摩蘇爾,據當地人講,2011年,美軍撤離摩蘇爾後留下安全真空,支援薩達姆的部分武裝和極端組織都滲透進去,使安全局勢逐漸失控。2016年10月,伊拉克政府軍重新展開對摩蘇爾的收復戰。今年1月伊拉克軍隊從IS手中奪回摩蘇爾東部城區,2月開始向西部老城區進攻。

  “本週日(25日),摩蘇爾人多年來度過首個沒有IS的開齋節。”路透社26日的報道中透露出一絲樂觀。伊拉克總理阿巴迪22日也發表聲明稱:“隨著我們英勇的部隊更接近宣佈取得最終勝利,我向開齋節致以最誠摯的祝賀。”採訪期間,在摩蘇爾東部城區的一家咖啡館裏,記者見到音樂愛好者哈立德,他和兩名樂隊成員正在緊張排練開齋節的節目。琴聲時而輕快悠揚,時而聽上去又有劍拔弩張之感。哈立德説:“音樂是摩蘇爾人生活的一部分,但過去3年,摩蘇爾城裏聽不到任何樂曲。IS禁止演奏、播放任何流行樂或古典樂,還設立糾察小隊,如有不聽號令的就要處死。”哈立德還説,他手中的烏德琴就是被禁之物。為避開IS耳目,哈立德和愛好音樂的夥伴像特工一樣,偷偷在安全地點集合,演奏時還會派專人站崗放哨,一旦發現有人靠近,就立刻將樂器藏好。今年初,IS龜縮到西岸後,他們的生活才逐漸恢復正常。同樣,IS來了以後,不讓孩子們玩玩偶類的玩具,只能玩玩具手槍和衝鋒槍,甚至慫恿青少年接受使用武器的訓練。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