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利比亞作戰美“脫身”不易 奧巴馬或陷持久戰

時間:2011-03-24 15: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連續4天猛烈空襲,多國部隊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但忠於卡扎菲的利比亞政府軍仍然控制著全國大部分地區。而奧巴馬政府在軍事干預利比亞問題上的模棱兩可,已在美國國內外遭到嚴重質疑。此間媒體分析認為,利比亞恐將成為繼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後美國政府又一塊難以擺脫的燙手山芋。

  奧巴馬的第一場戰爭

  3月19日,當110多枚美國戰斧式巡航導彈在利比亞炸響時,美國《國家週刊》雜誌毫不隱晦地將其稱為“奧巴馬的第一場戰爭”。如果説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是奧巴馬從其前任小布希總統手中被迫繼承下來的,那麼,軍事干預利比亞則是奧巴馬親自發動的第一場對外戰爭,並且是針對阿拉伯國家的又一場新的戰爭。與第二次伊拉克戰爭明顯不同的是,此次美國出兵是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旨在保護利比亞平民的1973號決議之後進行的。奧巴馬政府也一再強調美國參與軍事行動的合法性和有限性。但隨著聯軍摧毀一處卡扎菲使用的建築,並將“禁飛區”從反對派的大本營班加西擴展到首都的黎波裏,這場軍事干預的性質正在發生變化。鋻於空襲造成大批平民傷亡的報道,早先主動要求聯合國干預利比亞局勢的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也開始轉而質疑多國部隊的真實意圖。

  儘管英法爭相充當急先鋒,奧巴馬政府極力保持低調,但美國毫無疑問是這場軍事行動的指揮核心。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亞瑟赫曼指出,不要被英法的積極主動和美國的曖昧姿態所迷惑,只有美國才具備確保這場戰役持續下去的條件和能力。到目前為止,多國部隊的行動統一由設在德國斯圖加特的美軍非洲司令部協調指揮,而且美國海軍艦艇在短短4天裏,已經向利比亞境內發射了160余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基本上摧毀了卡扎菲政府軍的防空指揮和控制系統。據統計,截至22日,美軍戰機出動212架次,遠高於其他聯軍總和的124架次。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馬倫稱,美軍評估認為,空襲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美軍的特殊能力發揮了關鍵作用。

  22日,正在俄羅斯訪問的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表示,美軍將在未來幾天降低攻擊強度。但與此同時,美軍仍在加緊針對利比亞的軍事部署。據美國國防部消息,美國海軍“巴丹”號兩棲戰鬥群將於23日從諾福克軍港起航,前往地中海,參與針對利比亞的國際軍事行動。據悉,該戰鬥群由“巴丹”號兩棲攻擊艦、“梅薩佛德”號兩棲船塢登陸艦以及“惠德貝島”號海灘登陸艦組成,並搭載海軍陸戰隊兩棲遠征分隊、戰術導航控制部隊以及醫療和直升機部隊。據介紹,該戰鬥群具備兩棲登陸作戰、戰區安全合作、人道主義援助等多重能力。另據美國媒體報道,包括核動力航母“企業”號在內的多艘美軍艦艇,也將投入針對利比亞的作戰。有媒體評論認為,儘管奧巴馬多次表示支援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但不會派遣地面部隊,然而,美國向地中海增派包括兩棲攻擊艦在內的軍事力量,還是不免讓人懷疑美國醉翁之意不在酒。

  美國要想“交權”不易

  奧巴馬22日在其拉美之行的最後一站薩爾瓦多接受媒體提問時重申,美國將在未來幾天移交關於確保利比亞禁飛區的軍事指揮權。陪同奧巴馬出訪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本羅德説,奧巴馬當天早些時候同英國首相卡梅倫和法國總統薩科齊分別進行了電話交談,希望儘早解決各方在多國部隊指揮權歸屬問題上的嚴重分歧。

  隨著對利比亞空襲打擊的持續,聯軍內部關於指揮權歸屬的爭論日趨表面化。北約似乎是美國比較中意的選擇,但法國和土耳其等國明確表示反對。義大利威脅,除非北約接收領導權,否則將拒絕向多國部隊提供機場。法國總統薩科齊稱,以北約名義進行“禁飛區”執法,很容易被反西方的阿拉伯國家和民眾貼上“十字軍入侵”的標簽,這種擔憂得到了美英等國的認可。土耳其作為聯繫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紐帶,雖然支援多國部隊針對利比亞的行動,但反對以北約牽頭。而據美國媒體援引不願透露姓名的美歐官員的話稱,多國聯盟內部對於法國總統薩科齊搶盡風頭普遍感到不滿。3月19日,當美歐各國在巴黎商討對利比亞動武的同時,法國戰機已經飛臨利比亞上空,薩科齊當仁不讓地成為打響第一槍的那個人。

  此外,阿拉伯國家的立場搖擺也是讓美歐頗感頭疼的問題。空襲開始不久,阿盟對軍事行動的態度由最初的積極支援逆轉為有所保留。而截至目前,阿拉伯國家中僅有卡達同意派戰機參與行動,但最快也要等到本週末才能到位。其他阿拉伯國家普遍持觀望態度。據美國媒體報道,奧巴馬政府正加緊勸説阿盟國家堅定立場。鋻於這種複雜局面,法國外交部長朱佩提出建立一個由多國外長組成的“政治指導委員會”負責協調利比亞禁飛區行動,以便把廣泛的政治領導和北約的軍事資源與能力結合起來。但這種鬆散的機制能否得到各方認可還是個未知數。儘管奧巴馬一直對“交權”表示樂觀,但多國內部眾口難調的現狀,似乎預示著美國暫時還難以脫身。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